2014年上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日期:2014-11-24] | 作者:教务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2014年上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
工作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 罗晓章
一、2014年春季综合实践活动展示与汇报综述
(一)展示与汇报课的主要亮点
1.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式多元化
究其内容来说,涉及《感动中国》、《戏剧中段指导》、《火箭发射与制作》、《讲家史》、《环境地图》、《智力拼图与法公式》、《蛋糕制作》、《制作生态小瓶》、《走进枇杷沟》、《走进白果村》、《走进篁筱新村》、《双流垃圾处理现状与发展》、《走进棠湖公园》、《三国故里 武侯寻踪》、《武侯祠的古迹保护与开发探究》。究其探究方法涉及观察、调查、实验、文献研究、模拟、创意设计等及其综合应用。
2.教学流程及其模式相对成型
无论是校内分学科的小型课题展示课,还是校外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汇报课,均遵循相关课型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模式。例如,《火箭发射与制作》的选题指导课,《双流垃圾处理现状与发展》汇报课,都是非常完整的课程结构。
(二)展示与汇报课的主要问题
1.课程目标定位与内容的组合缺乏一致性
八年级数学组《生出中的一次模型》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其研究内容涉及复杂的变量控制和数学知识的应用,难度较大,而校内分学科小型课题实施的对象是班级整体,故出现课程目标定位与内容组合缺乏一致性。
2.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智慧体现不充分
本次展示汇报课中,部分教研组(备课组)出现的整体质量不高,与是否展开集体教研、是否凝聚集体智慧有直接关系。
3.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认识有偏差
培养实践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均服务于这一课程目标。本次展示汇报课,个别课题脱离“实践能力”指向,或者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不充分。
二、对“实践能力”的再认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提出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为为核心”的课程目标。
(一)实践能力的认识
实践能力是指一个人在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智能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前提和支撑。、
(二)实践能力的特征
1.实践性
实践能力的形成必然离不开实践活动。
2.动态生成性
人的实践能力并非一成不变的, 而是在持续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的生成和发展的,但是一旦形成,又保持相对稳定。
3.稳定性
任何一种能力只要培养起来,就可长久保持,成为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例如,一旦形成的某种运动技能,即使隔了很长时间,这种技能并没有消失,最多是开始运用时不熟练而已。
4.习得性
实践能力尤其技能性的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反复练习,才有可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5.具体性
在一次次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能力也具有具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人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所培养的实践能力是不一样的。
6.外显性
实践的结果表现为客体以及主体自身的变化,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形态的变化。例如,一个画家声称自己的绘画能力有多么强,然而没有画一副画,又怎能能证明他的绘画能力确实很强呢?可以说,实践能力的外显性特征为教育者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判断提供了一个比较客观的准则。
(三)实践能力的结构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是多元化的。从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实践能力的角度,把这些实践能力分为以下几种:
1.动手操作能力
所谓动手操作能力是指通过用手而且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的活动的能力。动手能力强调动手去做,操作能力强调按照一定的规则去进行。可以说,动手操作能力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又可分为三种:
(1)操纵使用工具能力。是指对劳动工具一类东西的操纵与使用能力。像使用电脑的能力,使用仪器设备的能力等。
(2)加工制作产品能力。是指运用双手和体力作用于客观物体, 通过对客观物体的加工改造, 制造出新的物品的能力。如动手剪纸的能力、动手制作模型的能力等。
(3)科学实验研究能力。通过实验操作理解、验证理论观点以及借助实验获得新的认识的能力。
2.日常生活实践能力
日常生活方面的实践能力是人生存能力的基础,主要是指自我料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的能力,即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
3.职业活动实践能力
职业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职业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同样是人必不可少的一种实践能力。职业活动中的实践能力,由于各职业领域的社会分工不同,因而各职业所要求的实践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4.人际交往实践能力
社会由人与人组成, 由此构成了各种各样且复杂的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际交往能力往往决定个人的成就或贡献的大小。人际交往中的实践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三、探究性学习为核心开发和实施课题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课,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向纵深发展。
(一)理性认识成果
1.践行“认知双螺旋”构想,定位课题研究方向。努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探索和研究,不断充实、丰富、发展“认知双螺旋”构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水平,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序列开发和常态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难点,采用教师全员参与、学科教研组联合开发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的校内分学科小型课题,是课程推进初期较为现实的技术路线。
3.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迁移到学科课程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科教学改革,而且,这也是我国目前课堂教学改革比较现实的做法。
4.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开发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向深入,并有效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的必然选择。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实践操作成果
1.建构独具特色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1)开发出学校《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校内分学科小型课题》序列;
(2)开发出学校《周末外出跨学科大型学科综合课题》序列;
(3)开发出学校《小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序列;
(4)开发出学校《家政、社区服务、职业体验》课程序列。
2.建构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形态与课型流程
(1)构建了“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汇报交流”的教学常态,形成了“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操作实践、分析数据—成果展示、反思总结”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提供背景、筛选主题—拓展思路、可行指导—提示方法、协调管理—指导答辩、评价激励”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指导方式。
(2)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型并规范了操作流程,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出 “选题指导课、实施指导课、成果(资料)整理课、成果汇报课” 综合实践活动四种基本课型,并规范其操作流程。
3.操作性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管理与实施体系
(1)校内分学科小型课题类活动课,加强了“备课组的集体教研、教学过程管理、现场展示与评价、成果汇报与汇编”的环节管理,并形成管理实施体系。
(2)校外跨学科大型课题类活动课,对“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整理阶段、展示与汇报阶段”加强了过程管理,并形成管理实施体系。
4.开发与实施较为全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
我校组建了评价机构,建构了评价标准,运行了学分制评价制度,搭建了“两节”展示平台,实施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和学生成长记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