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情绪握手言和—第十一周国旗下演讲

[日期:2025-04-21] 作者:德育处1 28 次浏览 [字体: ]

亲爱的同学们:

清晨的微风拂过,我看见许多年轻的面庞上还带着早读后的倦意,有人正为昨天的数学测验懊恼,有人可能还在纠结课间的小误会。这正是我想和大家聊聊情绪管理的初衷——在成长的褶皱里,学会与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平共处。

第一把钥匙:给情绪留一扇观察的窗

当物理试卷上出现刺眼的分数,当父母不理解你的新发型,当好友群聊突然安静——这些时刻的焦虑、委屈、困惑都是真实的。不必急于用"幼稚""矫情"来否定自己,也不必强装洒脱。就像生物课上观察细胞需要载玻片,我们也要学会将情绪放置在认知的载玻片上:此刻的愤怒,是否混杂着未被理解的孤独?此刻的沮丧,是否包裹着对完美的苛求?每天晚自习前花三分钟记录心情温度,你会发现情绪如同天气,阴晴变化皆有规律。

第二座桥梁:建立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机制

上周有位同学告诉我,每当想发火时就默念化学元素周期表。这看似荒诞的方法,实则暗含科学原理——情绪爆发时,前额叶皮层需要20分钟才能恢复理性。我们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情绪缓冲带":在走廊尽头的绿植角做五次深呼吸,把烦心事写成纸条塞进情绪收纳盒,或者跟着体育课学的八段锦做两个动作。这些看似微小的仪式,实则是给理性思维争取苏醒时间的智慧。

第三盏明灯:让情绪能量找到正确出口

运动场上的汗水能溶解焦虑,美术教室的颜料可以晕染忧愁,音乐教室的琴键能敲碎苦闷。我们不必把所有情绪都锁在心里反复反刍。当负面情绪来袭,不妨把它转化为具体行动:整理杂乱的课桌,给三年后的自己写封信,或者帮值日生擦一次黑板。这些行动不一定要解决问题,却能让我们重掌生活主动权。

亲爱的同学们,情绪管理不是压抑本真,而是学会在感性的海浪中掌舵;不是消除波动,而是建立与自我对话的节奏。那些在日记本里晕开的泪痕,操场上跑出的汗渍,课堂上忍回眼眶的委屈,都是青春特有的勋章。当我们能笑着说"这次月考让我发现了知识盲点",当争执过后主动递出的那瓶水,当面对家长唠叨时那声"让我试试自己处理"——这些瞬间,都在书写着成熟的序章。

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宣誓:既要像科学家般观察情绪,像艺术家般转化情绪,更要像勇士般超越情绪。当五星红旗见证过我们最真实的喜怒哀乐,这些经历终将沉淀为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养料。愿每个少年都能在与情绪的对话中,遇见更辽阔的自己!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