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求知”路在何方——袁帆老师主题班会课献课
[日期:2025-04-18] | 作者:德育处1 38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为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健康心理品质,立格实验学校八年级一班班主任袁帆老师于2025年4月18日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课——《敢问“求知”路在何方》。课程以《西游记》经典情节为线索,通过故事隐喻、小组讨论、心理学分析等形式,带领学生深入思考成长路上的“规则”与“诱惑”。
从“六贼”到“六根”:审视自我,净化心灵
课堂伊始,袁帆老师以“孙悟空棒打六名山贼”的故事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原著中“六贼”(眼、耳、鼻、舌、身、意)的象征意义。“这六贼实为‘六根’,是干扰修行的杂念。”袁老师解释道。随后,学生们展开热烈讨论,列举生活中“六根不清净”的表现:沉迷手机(眼)、抄袭作业(意)、攀比物质(身)……通过自我反思,同学们意识到“山贼”正是内心浮躁与欲望的化身。
紧箍咒的启示:规则是成长的“护身符”
“为何唐僧需要紧箍咒?”袁老师抛出问题,学生纷纷回答:“约束悟空野性”“保障取经目标”。由此引申到班级管理,各小组合作制定“现代版紧箍咒”——如“自习课三不原则”(不喧哗、不离座、不分心)、“网络使用公约”等。袁老师总结:“规则不是束缚,而是帮助我们抵御诱惑、专注求知的铠甲。”
蜘蛛精与“七情”: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疗愈
课程进一步深化,结合唐僧遭遇“七情蜘蛛精”的情节,袁帆老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人的影响。“情绪如蛛丝,过度沉溺会困住自己。”她分享了“正念呼吸法”“情绪日记”等实用技巧,并邀请学生模拟应对考试焦虑、人际冲突等场景,学会与“七情”共处。
十万八千里路:在脚踏实地中求索真知
“唐僧取经走了十万八千里,恰似我们的求学之路。”袁老师以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激励学生,并播放班级日常学习视频:晨读时的书声琅琅、运动会的咬牙坚持、实验课上的专注眼神……“真正的‘西天’不在终点,而在每一步的坚持中。”
尾声: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班会尾声,全班齐诵“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袁帆老师寄语学生:“愿你们以规则为杖,以心性为灯,在漫漫求知路上成为自己的‘斗战胜佛’。”这堂融合文学、心理学与德育的创意班会,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规则与自律的意义,更点燃了他们对成长的思考与热情。
袁帆老师的课堂以经典为媒,将抽象的道德教育具象化,既传承文化精髓,又紧扣学生实际,展现了其“立德启智,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