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共享•共成长—— 记四川省王敏蓉德育文化建设名师工作室第二次研讨会

[日期:2023-10-12] 作者:德育处1 次浏览 [字体: ]

2023年10月11日上午,四川省王敏蓉德育文化建设名师工作室本学期第二次会议在三会议室召开,工作室导师、德育处王敏蓉主任以及工作室全体老师参会。会议由导师助理何向老师主持,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读书交流及工作安排。

袁陈玲老师首先分享了本学期阅读书目《我的内在无穷大》的阅读体会。袁老师首先从本书的作者、内容、结构和部分章节的心理学名词进行了详细易懂的阐述,让我们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工作室导师王敏蓉主任也向大家带来了专业而详细的读书分享。王主任从原文摘录+概念转述+个人概述+行为指导四个方面对本书当中“投射”一词做了分享,王主任的分享如下:

1. 原文摘录:我们的内心其实也以投射的方式看待世界。我们会用投射加工这个世界,让世界看起来是我们熟悉的样子。我们对人的感知非常容易受投射机制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真正看到人和事物的真实面目,我们对周围人的所有印象,都已经经过了我们投射和加工。这是投射的消极方面。

正因如此,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好像在不断地重复他的生活。比如他和一个异性交往,并在交往的过程中渐渐地失去耐心,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反感,那他可能就会切断和这个人的关系。然后他会换一个人交往,可这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吗?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发现熟悉的气氛、熟悉的味道卷土重来。时间一长,他甚至会发现对方的一些生活习惯,乃至一些不容易留意到的细节,竟然和旧人相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的心里储藏了一些对于我们重要的人的模板,我们每天都在用这些模板观察、探测、接触其他人。正因为这样的投射机制,我们才会觉得每天一觉醒来,这个世界仍然是连续的、熟悉的,也就是我在前文提到的内稳态和舒适区。

在这里我稍微解释一下,哪怕你每天醒来所面对的人很糟糕,可只要这样的糟糕感是连续而稳定的,那它仍然能在你的内心制造不太合理的内稳态和舒适感。这也是一个人离开一个他觉得差劲的人后,极有可能再找到类似的人的原因,因为人的内在对内稳态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对自身的发展需求。

前文谈到过,我们想发展自己,其实需要不断地破坏自身内在的稳定。可是,投射机制会把我们局限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球体,让我们对世界的印象被局限在这个球内。设想一下,你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广阔的平面,而是一个封闭的球体。无论你往哪个方向看,目之所及,只有你熟悉的东西。【张沛超著.我的内在无穷大: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课.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56.】

2. 概念转述:投射不只是一种防御机制,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现象。当它是一种心理现象的时候,是指“人将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象(百度百科)。”当它是一种防御机制的时候,是指“与“内投”相对。把自己所不愿意承认的冲动、欲望和思想强加于他人或周围事物上的潜意识倾向。与合理化作用有相似之处,但后者是个体有意识地找出理由为自己的过失辩护。可减轻个体的心理紧张,但也可引起某些精神症状。”【格式引文:夏征农 主编,陈至立 主编著.大辞海(心理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1327.】。这可能的生理机制是来自大脑的信息加工特点,一般来说,新信息和反馈回来得经过加工的老信息之间的比例约为1:1000。也就是说,对于我们接收到的每1000条新信息,我们只有1条新信息是真正被我们理解和记住的。

3. 个人感悟:看到书本这一段的时候,感觉恐惧并心有余悸。对自己又有了一种新的认知,因为有一段时间,我有一种环境不太友好的感觉,工作推进很难,同时也情绪低落,好在后来我主动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了调整,情况有所好转后,工作也能推进了。

4. 行为指导:当我们对别人有好感的时候,大概率也是对方对自己有好感的时候,在熟悉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对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当对对方有恶感的时候,如果是确定的熟人,可以考虑运用回避并自我调整、当面沟通的方式去解决;当对方是陌生人的时候,应尽量远离。

会议最后,王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学科德育的困境反思与路径——基于教学伦理视角的思考》文章解读。

推荐书目+阅读分享+举案说法+集体讨论,四川省王敏蓉德育文化建设名工作室通过这样的形式,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加强实际问题分析,在集体碰撞中不断产生智慧火花,在“共读·共享·共成长”理念指导下不断成长和进步!

                                                                                     (撰稿 四川省王敏蓉德育文化建设名师工作室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