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中实验学校关于班科联系会的管理意见(试行)
[日期:2016-11-17] | 作者:教务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班科联系会是班主任联系各位科任老师形成教育教学合力的重要方式,是班级教育群策群力、学科教学补差培优的重要渠道,是全面分析学生思想学习状态,帮助师生确定有效教育教学措施的重要手段。根据学校“规范化”的要求,为了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加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会议质量,特制定我校班科联系会的暂行管理意见。
一、班科联系会的基本要求
每次学校组织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后,各班都要召开班科联系会。由年级组统一安排班科联系会的召开顺序,请班主任负责召集,全部科任老师参加,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会议在教务处下发成绩分析统计表后一周以内召开。特别是毕业年级成绩暂时落后和严重下滑的班级,要有学校行政人员参加会议。
二、班科联系会的主要内容
1.科任教师对所教学科成绩分析
根据学生试卷和教导处下发的分析表,科任教师要作如下分析:
⑴整体分析:统计总分均分和A、B卷的均分;按总分得分率统计优生人数及比例(得分率80%及以上),中等生人数及比例(得分率60%—80%),学困生人数及比例(得分率40%以下)。
⑵分层分析:七八年级优生,重点分析在难点和关键知识点处存在的问题,以及思维方式、能力方法等方面的缺陷;中等生重点分析在“双基”上存在的不足,以及其中哪些可能向学困生转化,哪些可能向优生转化?学困生重点分析基础缺陷,找出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等方面上的问题,以及其中哪些可向中等生转化?九年级要针对毕业、升学两个方向进行分析,分层分析要抓住优生和中等生中的踩线生,重点分析偏科学科。对优生踩线生,重点分析在综合程度较高的题目上出现的错误,从而找出他们在关键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必须对特优生(年级前20名)进行专门分析。对中等生的踩线生,重点分析“双基”弱点和体系漏洞,以及综合性题目中出现的问题。到后阶段还要分析研究答题技巧上的问题。
⑶纵横分析:就均分、优生率和及格率三项指标,要求科任教师比较你所教班与同类班该科的差异,分析与平均值差多少?再比较你所教学科在同一班与其它学科所处的位次差异,判断是优势学科还是薄弱学科?还要和上次考试比较你所教学科在同类班相对位次的变化情况,研究本学科是上升还是下滑?是稳定还是波动?进一步从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几方面去总结经验教训。
科任老师要对每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填写成绩分析报告(即《教学教研工作手册》上的表格),备学校检查。
2.班主任对全班学生成绩分析
⑴整体分析:简要汇报阶段以来班务得分、活动开展、家校配合、年级管理等情况,细致分析全体学生各科总分均分、优生率和及格率三项指标及其分别在全年级或同类班的位次,再与上次考试比较位次的变化,明确本班学生的优势学科及薄弱学科,剖析科任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⑵分类分析:介绍本班优、中、差三类学生的基本信息,必要时要介绍家庭教育情况。梳理总分进入年级前20名的学生人数及名单,梳理总分进入年级前100名的学生人数及名单,统计总分进入年级前800名的学生人数,九年级增加统计总分进入年级前500名的学生人数;比较上次考试,分析各层次人数及学生名单变化情况。
班主任要对每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填写成绩分析报告(即《教学教研工作手册》上的表格),备学校检查。
3.全体任课老师对学生表现和学习状态分析
根据前面的成绩分析,班主任要对全班教学管理的整体状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要组织科任老师找出增进和跌出各类名次的学生名单,对增进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跌出的学生要召集大家一个一个地分析原因,是学习态度问题还是学习方式问题,是思想情绪问题还是不良习惯问题,再根据问题研究对策。不能一有问题就归结为学科基础差、行为表现差和家庭教育差。
科任老师要进行经验教训分析,对自己的成功之处给予小结,对存在的问题要查找原因。教师方面的原因有:计划安排是否恰当,对学生的思想、习惯、兴趣、学习基础是否充分了解,所教学科的重难点、进度快慢、方法使用是否适用于该班学生,课前备课准备、课堂组织管理、课后检查督促是否落实等。学生方面的原因有:学生学习习惯、方法怎样,学习基础、态度如何,全班班风、学风是否有问题等。特别地,对于学科较弱的班级,其科任老师要善于自我反思,真诚地寻求同行或同班老师的帮助,明确落后原因,是自身投入问题还是学生配合问题,是教学方式问题还是教学标高问题,再根据问题改进教学行为。
对后进生或踩线生,各班要根据学生的薄弱学科给科任老师分配个别辅导的任务。具体要求是:班主任划分学生名单(以3—5名为宜),科任老师要像带研究生一样对待划分的学生,随时细微观察,经常交流沟通,不但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但要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特别强调,班科联系会不能只是开成几个学生问题的碰头会。
双中实验学校教务处
2016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