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怎样做才有效-名人对德育方法的看法

[日期:2016-02-24] 作者:中国德育网 次浏览 [字体: ]

缘起

“以德治国”是我国既定的大政方针之一。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项重大的课题。为此,本报教育部日前邀请了部分德育专家、科研学者、基层教师,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扶植社会良知做起

主持人:就在不久前,在北京发生了足球名宿徐福生因为极小的交通纠纷被殴打致死的事件,再联想到一些地方传出的校园暴力的不和谐音,我们想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关鸿羽(德育专家、北京普教研究所副所长):这些虽是个别现象,却从一定意义上表明,社会道德问题值得关注。徐福生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老人,竟然被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打死,而起因仅仅是一次交通刮蹭事故!这的确透露出一种道德的缺失。再看看公交、地铁车站上那些无法与年轻人争抢座位的老人,中国社会重视的一些道德意识和行为在某些方面有所弱化,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闵乐夫(德育专家、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学校也并非是一片净土,见诸媒体的校园暴力事件有所增加。先前常见社会青年欺负学生的报道,现在,媒体报道的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也出现了,简直无法想象那是学生所为。

关鸿羽:这种情形的出现与我国正经历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有关。当一个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其道德结构出现调整期的动荡是正常的。在发达国家的历史上,道德滑坡的现象也曾经出现过。当然,这种道德状况的严重程度是可控的。教育,尤其是德育在其中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社会道德的构建,德育不是万能的,但也绝不是无所作为的。毕竟,一个社会需要具有道德意识的公民,而德育就肩负着扶植社会良知的教育责任。要摒弃“高大全”

主持人:我记得,在2001年时,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其中很大的比例,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呈上升趋势。这是不是透露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担负着“扶植社会良知”重任的德育教育还存在某些缺失呢?

关鸿羽:如今的学校德育的确有些不足。我们的德育曾经有非常好的经验和优势,但是现在,一方面是社会上屡禁不绝的造假、贩假、腐败等等问题冲击着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一方面是学校德育教学本身流于“高大全”、流于形式,往往是说得太多、拔得太高,但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就出现明显落差。

王波(哈尔滨市73中副校长):我是在1985年到哈尔滨73中任教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是社会上热什么,学校里就讲什么,德育教学缺乏整体思路,效果也不好。

闵乐夫:教师、学校自身的素质也是问题所在。我曾经多次到基层学校去考察,见到了许多冠冕堂皇的校训,“诚实”、“诚信”是其中非常时髦的词汇,但是头一天随团去看学校,窗洁几明,第二天我暗中再去时,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老师和学校尚且如此,如何教育学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主持人:面对德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德育应如何做才能有成效?

詹万生(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主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学校教育层面上,我们目前的应对策略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早在“八五”期间,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在一项“德育现状调查研究”中认为:当时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调查的结论就是必须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这一建议被纳入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ぷ鞯娜舾梢饧返奈募小4撕螅罢骞菇ㄑ5掠逑档难芯坑胧笛椤绷涣腥搿熬盼濉薄ⅰ笆濉苯逃蒲泄壹吨氐憧翁狻?

主持人:这里所谓的“整体构建”是什么意思呢?

詹万生:“整体构建”,就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性格、品德形成规律,把德育中的道德、法律、心理、思想、政治五要素的具体内容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地分布到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大学的各个年级,以此构建系统性、规范化的德育内容体系、教学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同时,将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纳入到德育范围,将德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意识之中。6年来,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近百个实验区、近千所实验学校,有万名教师和近百万学生参与了课题实验,促使这些实验学校的德育工作普遍走上了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轨道。应该说,该课题对我国德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构建”还意味着:德育是整个社会的集体事业,单纯依赖学校德育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发动全社会各个环节的力量,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德育体系,有助于形成一个健康的社会。构建整体德育体系,目标是明确的,但道路还很漫长。

德育重在实实在在、时时刻刻

主持人:前面,几位专家和学者谈到了学校德育的问题、改革的方法和新的探索,教学一线的老师对此有什么具体的感受?有什么实际的创新之举?

王波:现在,学校对德育最为强调的就是要“实实在在”——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就拿我们开设的“青春期性教育”来说,好像超越了传统的德育范畴,但却是学生实际需要的。以前,学校、家长根本不敢碰“性”这个话题,学生无法从正当的渠道获得相关的知识,结果就被不良的图书和录像钻了空子,反而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育。现在,我们学校开设了这个课程,使学生对“青春期”,对“性”有了正确、科学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打下了根基,德育也有了一块健康的土壤。从这个意义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德育。这样,学校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成熟的心态、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和选择力,这不就是成功的德育吗?

王铭波(全国优秀教师、无锡市崇宁路中心小学副校长):“时时刻刻”,是我们学校德育追求的效果。我们建设了一流的校园环境,用一流的环境氛围熏陶学生的公德意识,以前那些乱涂乱画、乱扔杂物、损坏桌椅的现象大大减少。我们以“专题月”的形式把社会实践活动固定下来,并建成体系化的校本课程——就在前不久,无锡市开展“摩托车综合治理”,我们学校的孩子就走上街头,做义务宣传。与以往不同的是,有的孩子还动员自己的爸爸妈妈参与这项活动,配合治理,效果相当好,我们说“这是小孩教育大人”。我们还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设了德育课、办了家长学校,把家长也吸收到学校教育之中。

这些各式各样的活动、教学、实践,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了课内课外、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所有环节、所有时刻。德育不再是以前那副呆板的说教面孔,老师、学生、家长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