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送教促教研深耕 散文研讨润课堂生花——成都双流区开展初中语文散文专题教学研讨活动​

[日期:2025-09-26] 作者:教科室 107 次浏览 [字体: ]

为深入推动《义务教育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多元教研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课题实践,促进区域教研资源共享与教学创新,2025年9月24日下午,成都市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成功举办课题研讨暨名师刘勇工作室送教活动。本次活动以“散文专题研讨”为核心主题,通过课例展示、互动研讨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的方式,为全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了一场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教研盛宴。

图片1.png

一、活动开幕:明确主题,凝聚共识

下午14:00,活动在立格实验学校五楼录课室正式拉开帷幕,来自课题组、刘勇工作室、全区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及立格实验学校语文教师齐聚一堂活动由立格实验学校张薇老师主持。她明确表示,此次活动响应新课标要求的一次生动实践,聚焦散文教学重难点,依托多元教研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文本解读与课堂实施能力。

图片2.png

二、备课研讨:明晰备课环节,聚焦内容核心

立格实验学校八年级备课组长田海明老师就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成果进行发言,他强调集体备课磨课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我校语文教研组以“个人初备—集体研讨—迭代优化”为主线开展磨课活动:主备教师首先基于课标和学情完成教学设计初稿;随后教研组集体研讨,从目标设定、活动安排、难点突破到评价反馈进行多轮打磨,重点聚焦散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审美素养培养;授课教师根据建议修订教案,进行试教与二次研磨,最终形成成熟课例。备课磨课的这一过程不仅凝聚团队智慧,更通过对教学细节的反复推敲,真正实现从“教什么”到“怎么教”的深度优化,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

图片3.png

三、课例展示:散文教学实践探索

活动核心环节为散文教学课例展示。立格实验学校八年级备课组周继刚教师以《美丽的颜色》为课例进行授课。本堂课教学流程清晰有序:课前学生通过学历案完成关键词筛选与场景梳理任务;课中教师以“双诺奖科学家”故事导入,引导学生围绕“灰褐色棚屋”“深黑色沥青”“幽蓝色镭光”三大核心颜色,串联场景、分析精神内涵;最后通过“我的颜色故事”微型写作,实现从文本到生活的审美迁移。本节课突出亮点:一是充分发挥学历案的导学功能,使预习与课堂活动有机衔接;二是通过颜色这一审美媒介,构建起“文本细节-情感体验-精神领悟”的完整认知路径;三是由文学情境迁移至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居里夫妇科研精神。这种将学历案、情境体验与文学鉴赏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为散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学校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探索。

图片4.png

、互动研讨:共商难点,共享策略

  在集体研讨环节,立格实验学校的陈勇老师、程继红老师、谢娟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几位教师高度评价了本堂课。之后大家就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如何设计有效的语言品读活动”等问题展开讨论。来自刘勇名师工作室的学员教师就自读课文教学策略、评价方式上与大家进行经验分享。课题组的郭蓉老师、杨旭老师、张丽萍老师也从语文教学的“自主性”“语文味”“品质感”三方面对本堂课做出了精要点评,体现出教研共同体的协作性与实践性。

图片5.png

、专题讲座:理论引领,提升认知

为进一步凝练共识、提升认知,刘勇老师开展了题为“学习任务群视阈下的单篇教学路径”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刘勇老师从周继刚老师执教的课出发,探讨语文教学与教研的深层理念与方法论。他首先提出应将评课理念从传统的“听课评课”提升为“观课议课”乃至“赏课圆课”,强调以欣赏、共建的视角进行教研。随即,他肯定了周老师课堂以“颜色”为线索贯穿传记教学、设计分层任务等亮点,同时也指出其在“颜色”的虚实处理上可以更精准,并亲自进行了教学设计重构的示范。最后,他将视角上升到课程建设,阐述了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以学习任务群为指引,处理好单篇教学与群文、整本书阅读的关系,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最终回归到“本真阅读”的育人本质,呼吁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研与实践共同体。

图片6.png

、总结展望:形成成果,持续优化

  活动最后,高永琼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她充分肯定此次送教活动的示范价值和研讨成效,这不仅是为区域教师提供了直面问题、共商对策的平台,更推动“研以致用、共同成长”的教研新生态的发展此外,她还强调区域教研需始终以教师真实需求为出发点,以课题研究为推动力,实现“教学—教研—教师发展”的良性循环。后续课题组将整理形成课堂实录、教学反思、优化教案等过程性资料,并通过微信群等平台持续共享资源、扩大影响。

图片7.png


   撰稿人:张薇    审核人: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