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最深的那条路
[日期:2025-01-19] | 作者:2025届14班 王芊文 31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青春何惧蜀道难。——题记
我和它——横贯秦蜀的连云栈道——面对面地站在川博的展厅里,看着它蜿蜒崎岖的路径,我仿佛望见了一段辛劳的历史,一时鸣声阵阵,满目葱茏。
蜀道千载,通达八方。进关中,穿秦岭,越巴山,入蜀都。 从秦汉至隋唐,从宋元到明清,古蜀道雄奇险峻,巍峨千年。
我好像走上了那段青石板路。小道青苔镶边,曲折蜿蜒。古柏挺拔苍劲,秀而繁阴。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罅隙,投下婆娑的残影。枝干虬曲,盘根错节,镌刻着蜀道的脉络,流转着光阴的痕迹。密林深处,翠云翻涌,绿波滚滚;枝头林间,好鸟相鸣,嘤嘤成韵。风是透明的河流,迎面吹来。一瞬间仿佛跨越千年,与古人并肩而行。听,太白满腔愤懑,高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看,张悦踏野寻春,写下“披林入峭蒨,攀登陟崔嵬。”悠悠古道,风华万千。
作为现代人,感慨蜀道险峻之余,我们也不免好奇:在技术普遍落后的古代,人们如何开山修路,植树造林?
我似乎也站在了当年那片土地上:火烧、水激、石砸、木搭,火花一样,是金石的碰撞;乱蛙一样,是奔走的脚步;惊雷一样,是山石的崩塌。从“官民相禁剪伐”禁令到“林长制”,千百年来一代代人不断在古蜀道上植树护树,造就了“长廊郁翠柏,斜阳照五津”的奇观,浸润出“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的印记。如雨的汗水,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于悬崖峭壁之上串起三千多年中华民族改变自然、沟通往来的史诗。
古道和古柏,相伴而存;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辉。华夏子孙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毅力,一锤一锤修筑起秦蜀古道。而今,中华儿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天堑变通途,蜀道不再难。
我知道:路,是千千万万华夏儿女一步步走出来的;而我们青年,正是国家民族的脊梁。正值祖国成立75周年,在川博,在蜀道,我似乎又看见了一代代不断奔走在路上的中华青年:“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青年鲁迅荷笔当锄,以文字唤麻木的国人;“教授航天员”桂海潮志向远大,以勤奋登上神舟16号;“掌舵手”徐玲历经风浪,以坚持成为中国首位航母女操舵手……我们必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不惧山高水长,不畏前路艰险。新时代的我们也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实践探索前路,以坚定直攀高峰。
指导教师:杨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