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究教材解内涵 落实素养促成长——双流区初中生物学教研活动扎实推进
[日期:2025-04-23] | 作者:课程与教学处 72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为推动初中生物学教学迈向新高度,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2025年4月22日,双流区教科院精心组织了初中生物学新教材解读培训(三)教研活动在棠湖中学实验学校如期开展。此次区教研活动内容丰富,吸引众多教师积极参与,为提升区域生物学教学质量注入强大动力。
活动开场,双流区教科院生物教研员冷涛点明活动主旨,强调围绕新教材实践与核心素养落地开展深入研讨,为后续环节奠定坚实基础。
棠湖中学实验学校的蒲雪老师率先带来《尿的形成与排出》展示课。课堂以朱迪警官菜园“烧苗”这一趣味情境切入,自然地复习肾脏血液流动方向,引导学生从毛细血管功能出发,思考物质交换过程。蒲老师借助模型构建,带领学生细致梳理入球小动脉、肾小球等结构中的物质差异,助力学生透彻理解尿液形成的肾小球滤过与肾小管重吸收作用。最后,通过分析嫌疑人尿液成分、结合烧苗现象找出“元凶”,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
随后,成都艺体中学老师进行教材解读优秀案例展示。他们先是解读课程标准,阐述课程性质、理念等,明确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强调各学段教学的衔接性。之后,以教学基本理念为指引,聚焦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植物通过对水的吸收和散失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一次位概念,以七年级上册“植物的运输作用”为例,借助5E教学模式分享具体实施路径,为教师们开展大单元教学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我校蔡晨曦老师同样呈现《尿的形成与排出》展示课。以“猪八戒的求助”视频创设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接着通过展示肾脏及肾单位模式图,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画出肾单位分布,复习旧知引入新知。随后开展微课题探究,让学生通过“筛粮食”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分别探究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管外毛细血管的物质变化,理解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之后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找错纠错,检验学习成果。最后引导学生解答猪八戒的疑惑,讲解肾透析原理,强化健康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以趣味情境为线索,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颇具新意。
随后,我校初中生物组的张淼玲老师、蔡晨曦老师和曾思敏老师带来了教材解读优秀案例展示。张老师率先对《植物的生活》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分享,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精准分析学情。据此明确学习目标,并规划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之后,蔡老师分享了依据课标和教材解读开展《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课程的实际教学成果,在课堂上,她巧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与条件,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最后,曾老师分享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宝贵经验,如组织学生参与栽培番茄、设计制作种子萌发器等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培养了多种能力与素养,为生物教学注入新活力。
活动接近尾声时,冷涛教研员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评课议课。他从情境化教学、模型建构、引导健康生活、信息技术助力教学以及落实课堂发展学生素养这五个关键维度出发,对本次活动中的课程展示与案例分享进行了细致的总结与专业的指导,为教师们指明了后续教学的改进方向,助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让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此次区教研活动为双流区初中生物学教师搭建了交流互鉴的平台,相信在这样浓厚的研讨氛围中,区域初中生物学教学将不断创新发展,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撰稿:肖星月 审稿:雷智 张淼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