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觅春韵 “研”途皆风景——记跨学科外出实践活动如期开展
[日期:2025-04-14] | 作者:课程与教学处 184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2025年4月12日,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八年级全体学生开展跨学科实践外出研学活动,本次研学活动分为三个研学地:武侯祠、都江堰和街子古镇。当天早上,对研学活动期盼已久的孩子们早早来到上车地点,于7点40分准时上车出发,分别前往三个目的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这次的体验和收获吧!
“走进武侯祠”——花褪雨,絮沾泥,香红渐渐稀。在龙姿君主任,跨学科课题组刘巧老师、游月月老师、各班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的带领下,2、4、7、10、15班的孩子们于8:50到达武侯祠。在蒙蒙细雨中,孩子们带上研学“装备”有序下车来到武侯祠门口拍班级合照留影,随后,指导老师和带队老师刚讲完研学注意事项,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着老师分发的门票进入武侯祠开展活啦!成都作为蜀国都城,三国历史文化厚重,孩子们结合语文、历史和生物等学科特点开展了“走进武侯祠”外出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课题研究兼具文学和历史韵味,比如楹联的知识研究和典故等、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历史课题研究三国名人及武侯祠历史文化探究、博物馆文物保护、武侯祠旅游价值等。生物课题主要研究武侯祠的古树、生态环境等。
“走进都江堰”——天府好水润天府,千年水脉续华章。在本成军主任,跨学科课题组刘晋希老师、晋云萍老师、罗中华老师、魏来老师、各班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的带领下,1、5、11、12、14、18班的孩子们开始了沉浸式了解、感受都江堰治水文化和智慧的研学活动。此次活动以“水利工程设计原理”为核心,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问题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从工程结构、科学原理、生态价值等维度深度解码古人治水智慧。在课题组的精心安排和师生的充分准备下,学生们带着“都江堰为何能自动调水排沙?”“如果遭遇特大洪水,古人方案如何应对?”等问题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在鱼嘴分水堤处,学生分组记录内外江水量数据,结合地形图分析“四六分水”的动态调节机制;飞沙堰旁,众人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河道弯道环流如何利用离心力排沙;宝瓶口前,岩层样本与山体剖面的观察让“热胀冷缩劈山开堰”的传说与科学原理激烈碰撞。同学们纷纷感叹:“历史书上的‘分流导流’四个字背后,竟是地形、水势、材料甚至气候的综合运算!”通过实地考察与导游讲解,打破历史与物理的学科壁垒,同学们对竹笼、杩槎等传统治水工具与智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同学感叹道:“李冰没有钢筋水泥,却用‘顺势而为’的智慧创造了千年不毁的工程,这提醒我们:创新未必是颠覆,也可以是人与自然的精准对话。”
“走进街子古镇”——早安,街子,我们来啦!在陈国华主任、跨学科课题组曾思敏老师、刘聪老师、龙怡宇老师、施敏老师、各班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的带领下,3、6、8、9、13、16、17、19班的孩子们打着伞,漫步在古镇的青石板路,集合在悠久历史的瑞龙桥头,留下美美的班级合影。街子古镇有“川西水乡”之名,“青城后花园”之称,街子镇建制已有1000余年历史,五代时称“横渠镇”“四界镇”“永康县”。古街区现存以江城街为中心的六条街,古建筑6.8万平方米。街道两旁房屋以清代中、晚期建筑为主,尚有明代水井等。街子古戏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性场所,建筑采用颇为壮观的九脊顶歇山式屋面,浮雕石壁,吊脚楼柱,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根基。孩子们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分别对瑞龙桥的历史渊源、文学、绘画、雕刻进行了调查、探究。来街子古镇的游客络绎不绝,在道法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的方式从古镇商铺经营者收入和游客的评价这两方面,对古镇旅游旺季和淡季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走在街子古镇,随处可见孩子们认真开展活动的身影。
此外,为了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确保师生外出安全,学校于4月8日举行了外出研学行前培训会,罗晓章校长、本主任、跨学科课题组全体老师、各班指导老师、带队老师、拍摄老师参加了会议。
跨学科外出综合实践活动是立格实验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外开展的探究性学习课程。本次全员实地考察前师生均通过选题指导课、行前答辩课做了充分准备,拟定好小组研究方案。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实地考察中同学们按照本组的行前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调查、采访和体验等。同学们不仅通过前期准备深入了解研学地的情况,而且在现场分工明确,大胆与游客交流,进行采访调查,认真记录细致分析,为课题研究积累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充分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撰稿:刘巧、晋云萍、龙怡宇、曾思敏 审稿:龙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