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述职报告——罗晓章

[日期:2025-01-16] 作者:dangwu 224 次浏览 [字体: ]

学经验,更观念,强信念,守正创新再前行

——2024年度述职报告

                     成都立格实验学校    罗晓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2024年度,因有您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我得以顺利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研任务,在此,向您们表示真诚的感谢!现将年度工作总结于后,恳请您评议并提出宝贵意见,我定当笃行不怠,不负立格”春风深情!

一、加强学习,深刻领悟高校长的办学思想

本年度,我继续参加成都市领航校长班培训、四川省基础教育重点人才高级研修班培训,系统学习了新时期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策略,开阔了名师名校的发展视野。在深圳中学、南京师大附中、上海中学跟岗学习期间,我再次重读了高校长在20年校庆典礼上的讲话《追理想筚路蓝缕创基业,强信念披荆斩棘争光荣》,深刻领悟了高校长朴质的“四化办学理念”背后蕴含的学校底层逻辑、学校发展战略,也更加坚定了服务“立格”、奉献“立格”、发展“立格”的理想信念。学习返校后,我将高校长办学思想中关于“学校的底层逻辑”归纳为四点:

(一)学校因学生而存在。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要想知道什么是一个企业,必须从理解企业的目的开始。那么,学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此,校长学校的目的指向学生。道理很简单,无学生不学校。学校因学生而存在,教师因学生而相聚。因此,学校任何决策应始终遵循“对学生来说什么是最好的”原则,一旦面对矛盾冲突和两难选择时,校长的做事底线应是“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

陶行知认为,办学校“最重要的是教职员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这是改进中学教育和一切学校教育的“大关键”。所以,高校长倡导师生接近、以人教人,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亲其师,信其道;关系的品质决定学校的品质。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优化学校教育生态,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丰富教育过程,提升教育质量。

(三)学校是一个“松散结合系统”。

学校的重要特点是,教师拥有专业自主权且以个体劳动为主。高校长强调学校需要通过发展学校隐形文化,使得学校“形散神不散”。所以,学校提出“弹性坐班制”“年级文化”“班级文化”“教研文化”“课堂文化”“科研文化”“课程文化”等等,使教师对共享的价值观负责,同时又向教师授权,让他们能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和怎样做。学校文化建设应聚焦于“人”,反映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四)学校是一个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专业机构。

学校是一个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专业机构,教师是专业工作者。高校长及团队始终坚守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亲自参与修订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课模的专业标准,弘扬专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建立立格学校的知识库,包括案例、课例、校本作业等,不断提升学校的专业品性,推动学校走得更稳、更远。

基于高校长办学的底层逻辑,我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教学工作、教研工作和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工作三个领域。

二、守正创新深入推进“立格”高品质发展。

(一)系统推进课程教学工作及改革

1.常规教研

本年度,按照《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常规教研评价细目表》的要求,我深入初高中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参加教研活动53余、听课60余节,指导各组认真落实“六个一”的常规教研,审阅并批改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工作计划50余篇。规划和实施教研组、备课组学年集中培训、工作汇报展示评价,表彰先进2025年教研组、备课组考核,除2024届语文备课组以外,全部达到“先进”标准,度常规教研整体建设再上新台阶

2.作业设计(含导学案修订)

针对学校大多数学科“作业即教学巩固”的观念以及学生作业面临的功能单一、形式单一、可选择性不强、完成时间过长等问题,我提出了“基于课程视域的作业设计”,开展了如下工作:一是分层培训了全体组长和教师,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二是组织教研组和备课组集体研究作业设计方案;三是指导教研组和备课组在作业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形成单元作业设计样态;四是修改和审定学科组的单元作业样态;五是聘请专家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改进意见六是加强寒假作业设计的审查。

针对“双新背景”下“化知识为素养”的迫切需求,本期,我带领教研组长和课题组长深入研究“学历案”的编写,将“导学案”设计成新的“学历案”,各个教研组都提供了“学历按”的样本,经过一年的再打磨,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历程的可见,学校效果的可见,

4.教改实验

1智慧课堂。

年度学校继续推进智慧课堂教学实验。从实施方案到课程计划、从组织形式到课堂实施,我都亲自参与其中,一是沟通和协调家长、年级、班级对智慧教学的认识;二是组织任课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三是通过后台数据对教师业绩进行评价。四是组建智慧课堂专题研究小组,发挥指导、示范、引领的关键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

本年度,除继续指导和参与2024届8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验外,在初2027届全面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一是研究规划初2027届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二是解决了小组组建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三是协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班级教师的信息技共同术赋能;四是在2025年学术年会上推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专题展示。

3)个性化辅导

本年度,全校三个年级的最后一节晚自习继续推进学困生辅导,全面杜绝了讲课、考试、统一作业、放视频等现行。同时,在三组长会上加强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的培训,教务处值班教师和年级安排的楼层值守教师进行巡查和处理学生违纪事件以及偶发事件。大多数学科教师能根据备课组统一研制的学困生辅导课程,统一在教师办公室或教师休息室开展个性化辅导,并如实记录辅导内容,填写个性化辅导手册,评先个性化辅导优秀教师。本期,我查阅了绝大多数教师的个性化辅导手册并实地观察了绝大多数教师们的个性化辅导过程,无论是辅导的内容还是辅导的质量,老师们都还有提升的空间

5.教师发展

近两年,因部分教师返回双流中学以及个别教师调动,学校招聘了大量的新教师。学校发展,教师为本。学校成就教师,教师成就学校。如何让新教师站稳课堂并专业化发展,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本年度,我组织教科室牵头,研制了《2024年新进教师校本研修方案》。一是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参与内容;二是配备学科导师和学科行政;三是规划了课堂教学序列实践环节;四是定期组织汇报和评价;五是年级组、备课组要支持和跟进。2024年上期,我听了陈蕾依、向召等10位新教师的课,然后做了《教学起点选择》专题指导。2024年下期,我听了温云川、陈琦等18为新教师的课,分别做了《课堂要素与环节》《教学容量与效率》专题指导。

本年度,我牵头教科室秉承“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不断在适应中创造,在创造中超越”的理念,继续研究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五级阶梯”课程。一是明确了教师专业的内涵,二是提出了我校教师核心素养,三是建构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五级”阶梯课程,四是研制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6.建设教研组

教研组(备课组)是按学科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在本年度在教研组、备课组例会上,我做了《立格课堂要素优化与形态重构》《大单元视域下的学历按》《课堂改革的上海经验》《化知识为素养》等专题发言,意在进一步明确教研组(备课组)功能定位,促使向校本研修专业组织回归;加强学科教师团队建设,实现教研活动制度化;聚焦学校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规范化;构建校本培训体系和整合课程资源,促进发展教师专业化;营造学术氛围,建设教研组(备课组)文化。

7.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本年度,我同2024届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真抓实干提质量。一是加强计划检查,二是加强过程督导,三是协同解决教育教学难点,四是注重质量分析与监控。2024全区适应考试,我校何知霖以582的高分,成为绝对的冠军。2024年中考,我校何知霖以659分进入成都市“前30强”

本年度,我同2021级全体教师一道,深入研究高考评价体系,落实复习课、讲评课教学模式,开展原创题命制比赛等途径,努力提升首届毕业生高考的成绩,2024年6月,我校第二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100%上一本线,理科一本率98.2%,翟洪煜成为双流区理科前三名,近70%的学生考上211院校,近40%的学生考上985院校,全面、优质地完成了学校的升学目标。立格实验学校“整体上一本”的口碑和社会声誉,逐步提升。

系统推进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1.系统推进学科课堂教学范式的循证研究

我校于2008年启动“学科课模建构”研究,历时6年自下而上建构了自主、合作、探究“激—问—探—练—拓”五环节学科课堂教学总模式,以及各学科各课型的分模式近60余个,较好地呈现了初中各学段、各学科、各课型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样态。对规范学科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学科课模”仍然是我校课堂教学范式的核心要素,闪耀着我校对课堂教学研究的智慧之光!

本学年,我组织了《基于素养形成规律的课堂形态循证研究》课题的前期调研、申报立项、开题报告等工作,2024年12月,正式立项为四川省2024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CJG24C209。本期,校级主题研修活动4次,省级示范展示1次;指导教研组开展学科课堂教学范式研究9次,期待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强化教学情境设计。我校教师“教学情境设计”的意识是比较强的,但对设计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典型性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知识的生成和运用情境设计还比较薄弱,需要形成序列化的情境设计;

二是强化大单元教学。零散的知识不能形成智慧。我校很多教师都有比较强烈的“知识点和考点”教学情结,学生很少能在一个连续的整体中去建构知识,导致意义建构和迁移能力较弱,基于核心概念的大单元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大突破。

三是强化学科微课题学习。“学科微课题”的学习取代“虚假探究”“浅表学习”,是我校学科课程高质量校本实施核心。“学科微课题学习”是将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问题转化成学科微课题或学科微专题,教师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建构。

四是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在2027届大力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科教学范式要发生转变,首先思考的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如何知道学会了”等系列问题;其次是师生以什么样的角色参与教学活动,要大胆鼓励和尝试教师在课堂中“让教于学”,通过学生的讲、评、练让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五是指导(任务单、导学案)编写。“教学目标”转化为“素养目标”,推进基于课程视域的作业(任务单、学历案)设计,一是重点解决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分配问题;二是统整任务单、学历案、课后作业外购资料(高中)的“一体化”功能;三是解决好作业设计的分层分类问题,确保作业设计丰富性、针对性、适切性。

2.细心指导双流区教学成果奖的申报。

    双流区教育局于2024年组织首届教学成果奖的评审,我校应申报3项成果参加评奖。我和教科室文主任、付主任一起,分析了学校已有成果的质量、效果和影响力,最终圈定了成果范围,我负责《国际理解教育》成果的梳理和指导。一是通读了前期的调研报告,深入了解成果形成的背景;二是细读了课题的结题报告,选择成果亮点;三是查询文献,确认成果的创新点。

(三)系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

1.狠抓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班的招生和组建。

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通成都立格实验学校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的最后一公里”,我在高校长、龙校长的指导下,团结学校各部门各年级,在2024届成功举办“拔尖创新人才初高直升班”的基础上,整体设计和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

一是厘清高中三个层次的班型:卓越班、精英班、英才班。

二是精心设计和准备高2025级“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班”招生方案、选拔方案、家长会推介方案、课程实施方案等。

三是2025年1月12日,第二届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班”招收了46名学生,实现各分数段人数过半,为高2025级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校高中部的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路径和策略。

2.狠抓“拔尖创新人才小初高贯通培养的招生和组建。

基于学校集团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学校决定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小初高贯通培养”。我主要做了一下工作:

一是系统学习“拔尖创新人才小初高贯通培养”课程,明确了“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内涵、关键、难点、策略、路径、形式、样态。

二是深入调研“拔尖创新人才小初高贯通培养”的现状。在龙校长的指导下,我深入天府七中、天府中学、教科院附中调研和交流,初步了解了成都市域名校“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策略、路径、形式。

三是召开集团内小初高学段教学部门负责人对“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进行论证和研讨,形成学校的初步方案,供集团领导参考和决策。

四是细化“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方案,逐步落实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路径等。

五是实施“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方案,举办招生宣讲会。通过1月12日两场宣讲会,目前小初高报名人数217人,前景可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努力方向

高校长一直强调,要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必须在工作中以上率下,身先示范。为此,在今年的工作中,我强化责任意识,注重勤劳务实,爱岗敬业注重自身的师德示范和表率作用,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思想上牢固筑起遵纪守法防线学校的发展要求相比,我自身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深入一线听课和指导教研组建设的时间偏少。

本年度,学校重点推进的工作比较多在协调、调研、学习方面花了较多时间,深入课堂和教学教研一线方面有所放松。

(二)工作方式方法需改进

某些时候做事心情急躁,考虑欠周密。比如,有时为了急于想解决某个问题,在言语和行动上未注意给同事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损伤了团结合作大大好局面。这一点需要在来年的工作中坚决克服。

“强信念披荆斩棘永争荣光”。展望新的一年,我定当牢记使命、忠诚履职,修心修德,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立格”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