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不语化桃李,弦歌不绝润新苗——记健全人格课题人文学科组本学期研究总结汇报

[日期:2024-07-04] 作者:德育处1 次浏览 [字体: ]

        夏意渐浓,时光清浅。2024 年7月3日上午9时,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成都立格实验学校省级重大课题《基于健全人格培养的德育课程实践研究》总结会在集团小学部多功能厅隆重召开,为广大参研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智慧,互动提升的平台。


      人文学科组谢冬琴、廖红老师以《春风不语化桃李,弦歌不绝润新苗》为题,对本学期人文学科组的工作进行了汇报。


       研发小组成员谢冬琴老师首先以“教育之风,山高水长”为题,对文科组本期常规工作进行了总结,课题常规工作虽平常,但研发小组成员工作态度并不寻常。在课题组内与课题组长保持密切沟通联系,在学科教研组内配合组长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努力发挥课题组与教研组间衔接桥梁作用。同时,教研组长、研发人员与阶段研究人员以点带面,继续引导组内教师一起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德育理念从典型课例到人人献课,再到常规课堂,层层推进,落实落细。




        在扎实开展常规工作中,教师思想意识潜移默化  发生转变,无论是在 教室小课堂还是社会大课堂中,都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细心感受和体会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并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情感状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空间,让学生在真诚谈论的道德问题上进行一种自发、自觉的道德学习,并将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还收获了师生间融洽 和谐 亲密的沟通氛围。


       接着谢老师以“以德而耕,因材施教”为题,对文科组本期的六堂健全人格展示课进行了亮点分享。语文组精品课例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从紫藤萝花瀑中去感受跃动的生命活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感受无限的生命力量。英语组精品课例以“事”育人,以“文”化人,激发 责任意识,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组利用微课增效,任务驱动 促使学生多视角 认知与处理问题,学会辩证客观看待问题,发现美,分析美,培育学生审美感。道德与法治组引导学生通过环环相扣的课堂活动亲身感悟、领悟,学会正确看待爱、对待爱,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正确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使德育自然而然发生。历史组围绕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世界观”这一核心人格要素,以问题为导引,按照“核心价值——核心任务——核心问题——活动序列”的实施流程层层推进,促进学生科学、严谨、客观、理性世界观的培养。地理组从培养学生“人与自然”这一核心人格品质出发,围绕巴西热带雨林从“碳汇”变“碳源”这一社会重大事件,帮助学生树立 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六堂精品课例有效挖掘本学科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又通过“践行——体验——深究——反思”的 四环 实施,核心人格要素的培养体现在各课堂环节中,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的核心人格价值的形成。


 

       随后,谢老师从研发小组及学科教研组如何齐心协力积极完成结题资料准备工作进行了展示,该项工作包括绘制学科德育要素图谱、反复修订、完成典型课例成书、收集整理学科德育论文及展板制作等繁杂而浩大的内容,从谢老师的展示中可看到文科研发团队在工作中过程中如何结合自己学科特色,创新性开展本学科的德育的努力研习和发展。而辛勤的付出,也带来了丰硕的收获。道德与法治组张颖晨老师《走进双流彭镇老茶馆 延续文化血脉》德育案例获省一等奖;历史组张玉萍与罗远洋、刘曦萍老师的案例《德智融合:学科课程育德的实践与探究》获省二等奖;道德与法治组廖红、彭钰、谢冬琴老师的《党建引领 思政铸魂》德育案例获省二等奖。彭钰老师《萌动的青春》一课获荣获四川省一等奖,晋云萍老师《郑和下西洋》一课被推荐为 学校承担的 省级重大课题 结题检测 学科方向 汇报展示课。


        最后,道德与法治组教研组长廖红老师从带领教研组利用课题研究这一契机,如何深耕课堂,提质增效,成就职业幸福这一切入点为老师们分享了课题研修心得。廖组长从

       强责任——变“旁观者”心态为“建设者”担当;

       转思维——变“任务型”思维为“成长型”思维;

       优行动——变“碎片化”推进为“深层性”建构。

       三个方面的分享,给到会的每一位老师带来了新的思考,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赢得了在场参研教师的热烈点赞。


        从文科组的分享中,我们欣喜的看到,四年多课题研究给我们带来的成长,不仅仅是课堂的改变,更是教师自身的成长,学生灵魂的塑造。正如廖组长最后总结时所说:“好教师就是一本书,永远站在学生前面,把自己这本书打开,让学生读懂这本书,读懂什么叫做真诚、崇高、纯洁、幸福、道德……所谓教书育人,说到底就是教师的人格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学生读懂了,他将来自已也会成为一本书。”

                                              撰稿:健全人格德育文科子课题组  张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