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会:教出乐观的孩子——记四川省王敏蓉、何向德育文化建设名师工作室本学期第四次研讨会

[日期:2022-11-24] 作者:教科室 次浏览 [字体: ]

2022年11月23日,本学期工作室第四次研讨会如期开展。在王敏蓉主任的引领下,在工作室导师助理何向老师的组织下,工作室成员围绕“积极心理学”创建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出乐观的孩子》中的前面章节进行读书交流。

 

首先,何向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书中第1章至第4章的内容概括,通过何老师的总结,大家一起重温了书中关于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掌控感的含义、感觉满意与表现满意的内涵等,在何老师的分享中,大家对书中的内容又有了更深的了解。然后胡艳丽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就第3章中“适可而止的自尊教育”交流了想法:书中提到“培养自尊不仅本身是一个矛盾,而且会导致孩子很快就学会不去理睬这种无诚意的恭维。自尊运动导致了一系列有趣的行为,比如废除竞赛,以免使落后的儿童自尊受损······”这不禁让人联想在幼儿园阶段提出的废除“评比栏”这一做法,原因是因为这会伤害到一部分孩子的自尊心,其实作为老师或者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教授他们“表现满意”,介入以改变孩子对失败的看法,鼓励容忍挫折,并且奖励坚持、毅力而不仅是奖励成功。同时作为老师或者父母,目前大家普遍所接受的都是要去鼓励、表扬孩子,给他们信心,但正如书中所举的兰迪小朋友的例子,有时不合时宜的鼓励和表扬对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伤害,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是去教会他们习得“掌控感”,去感受和体验战胜困难或挫折的过程。

 

接着,雷蓓蕾老师从心理学角度向大家解释了“习得性无助”和“心流”这两个概念。习得性无助是来源于小狗遭电击的实验,小狗在第一个笼子里不论逃跑与否都会遭到电击,当把小狗放在第二个笼子里的时候,它有可能或有机会逃跑时它都不会逃跑。当我们在做任何事都失败时就会怀疑自己不行、做不好,形成“我不行”的概念。中国有句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从这里来看,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只有做才有信心,在做的过程中觉得我可以,这样慢慢积累起来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体验才会让人更加成功,这和作者提到的“表现满意”是一个意思。而心流体验则是指,当你专注在某个事情上会获得巨大的满足和深层次的愉悦感,这里的专注是指你很投入地做某件事或完成了一件一直都想完成的事,从而发自内心的愉悦。雷老师还结合自己生活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自尊教育流行在二战后,经济往上走的时期,和时代相符,但现在又在批判,所以育儿是否就如哲学所说“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它合适与否与当下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的父母很重视孩子的自尊教育,保护孩子的自尊,但为什么大家越重视孩子的心理疾病越多呢?”针对这一问题,工作室成员们进行了探讨,雷老师指出孩子的心理疾病跟很多因素相关,据数据统计,每过10年抑郁症的比例就会增加,这和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不仅仅只是家长关注孩子自尊教育这一个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王主任也提到如果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的话,现在的人们因为吃、穿、用带来的愉悦感已经饱和,必然走向自我追寻的精神需求,在自我实现和追寻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抑郁,而乐观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会“高看”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愿意去尝试和创造。

在热烈的讨论中,时间悄然流逝,真是让人意犹未尽。通过本次读书交流,大家收获了知识,开拓了教育视野,升华了教育思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期待下一次的交流!

 

省德育文化建设名师工作室  胡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