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健全人格教育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顺理成章 ——以历史学科为例记《基于健全人格培养的德育课程化实践研究》课题总结会
[日期:2022-07-07] | 作者:教科室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2022年7月6日上午四川省重大科研课题“基于健全人格培养的德育课程化实践研究”学期总结会在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第三会议室召开。会上学科方向文科一级子课题组以《让健全人格教育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顺理成章》为题进行了汇报。汇报人员有晋云萍、胡敏霞、何玲、张玉萍。四位汇报老师从历史学科教研组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让健全人格顺理成章进行了发言。
晋云萍老师从对比2022版新课标和校本健全人格教育目标体系进行了梳理。
首先,从新课程理念来看,历史学科要求立足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形成的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文化观,增强社会责任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与校本健全人格目标体系里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其次,从新课程目标来看,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属于初中历史的五大核心素养。而历史学科的育人不仅仅是情感的浸润,因为思维方式、能力素养、人文底蕴的提升也可以影响人的意识倾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在五大核心素养里面,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要求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理性、客观认识历史,这就是一种历史的思维方式,而这与人格要素目标中的认知世界、诚信、自知等是契合的;同时,家国情怀要素要求我们具有人文追求、社会责任,热爱家乡、认同祖国,放眼世界,这几乎和校本健全人格教育目标完全一致。
再次,从考试评价原则来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求考试与评价坚持以德为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等。可见考查目标依然与人格要素目标一致。总的来说,历史学科教育通过教与考,学与评四个环节培养思维方式、提升能力素养、增强人文底蕴,而这些将会影响学生的意识倾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从而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全面发展的人。
所以,从历史学科教育与校本健全人格教育的关系来看,不应该是相爱相杀的尴尬,而是顺理成章的相亲相爱。那么,如何才能让健全人格教育在历史学科教育中顺理成章,晋云萍老师和胡敏霞老师用生动的课例展示进行了研究策略分享。
晋云萍老师的课例《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获蜀都杯赛课特等奖)一课,从民众的视角,以胡兆森为代表的亲历者、见证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做来呈现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追求与成就,以小见大、以人育人、以史启智;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感染、启迪学生,让他们在意识倾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方面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胡敏霞老师的区级公开课例《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清代写实性风俗画《姑苏繁华图》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在史料实证中探寻历史真相、形成历史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与辩证精神,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塑成。胡敏霞老师的课将基于健全人格培养的育人研究理念与历史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悄然融合,是对课题研究走入深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历史教研组长何玲老师则从课题研究给教研组老师从教学理念上带来的变化进行了分享。而正是理念的变化使老师们将基于健全人格培养的育人意识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也带动了教研组团结、共进、认真、积极的文化氛围,这让老师们不仅在工作上硕果累累,也更加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成就了学生,收获了职业幸福。
接下来,文科子课题组长张玉萍老师从总课题研究的角度,对历史组的深入研究进行了总结。历史学科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的顺理成章,其实是学科教育的本源追溯,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不等于 单纯对学科知识的“填鸭”, 学科能力的培养是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正向人格的培养。
而这样的思考也在文科方向各学科人格展示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回望文科方向各教研组的学期研究汇报,从道德与法制组的以“心”化人到英语组从样态走向常态的三代更迭,再到历史组的顺理成章,各个教研组在研究推进中,呈现出了一条愈加清晰的研究思路,那就是:立足学科本位,让健全人格课题研究点亮课堂温度; 助力教师职业成长,让健全人格课题研究点燃课堂热度。
文科组的发言得到了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高志文校长说,研究要抓住课堂主阵地,教学目标确定上就用“以小见大”“由近及远”的态度去处理。要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一些细节来进行教育。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有爱心,要有情怀、用热爱,成就学生,收获幸福。
(撰稿:张玉萍 审核:袁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