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

[日期:2021-12-08] 作者:2022届18班学生 尚雨欣 次浏览 [字体: ]

  “《觉醒年代》有续集吗?”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就是续集”  



原来历史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做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他们用文字呐喊,试图唤醒那熟睡的人们;他们用生命去革命,创建了如今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新文化引领人

    陈独秀与易白沙从日本归国时,深更半夜,陈独秀一人坐在窗边,微弱的灯光下,透着凄冷,他左手撑在窗台上,凝望着远方。虽然外面黑漆麻乌的,什么也看不见,但先生还是轻声说:“看得见。”此时,光在他眼里。

    陈独秀在革命时期曾多次入狱,在一次新文化运动中,先生被抓,这一次足足押了三个月之久。在狱中,吴炳湘试图劝陈独秀与警察厅合作,先生耐不住:“你再说我可要骂人了,你觉得我陈独秀是那种对自己的信仰可以做出妥协的人吗?!”……吴炳湘刚走出监狱,陈独秀就高声唱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肃且徐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嘹亮的声音在诺大的监狱里盘旋回荡,真真是一个英姿豪迈!而这时,光在他心中。

    先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研究室与监狱》: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二是监狱。青年就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类最高尚优美的生活,而在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我想这也是先生入了监狱还能如此淡定乐观的原因吧!在那个“吃人”的社会,我以为唤醒中国的前提是唤醒国人的思想。

    在一次五四学生运动中,北大有三十余学生被抓,仲甫先生与“蔡公”费劲千辛万苦,终才让政府同意保释学生。先生去接学生们时,奈何学生不走,他们怀着自己那天真的想法:以为他们的牺牲可以唤醒那四万万国民。呵!“你们可真是不是一般的自大啊!”先生眼里盈着泪。“你们以为要唤醒一个被封建思想禁锢了几千年的中国是那么容易的吗?!你们以为要扫除我们这个民族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麻木与冷漠是一日之功吗?!”不错,这是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大事业。

    仲甫先生一生都在寻找救国之路,从“20年不谈政治”到“迷信”美国政治思想,再到信仰马克思主义,最后创建共产党。在国家大义与家庭美满中,他断然选择了前者。他为大家舍小家,他是大家心心念念的仲甫先生,他是开拓者,是领头羊。

            文人的风骨

印象中,辜鸿铭老先生,顶着一顶瓜皮帽,拖着一根长辫子,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典型的复古派人物。他阻止新文化运动,反驳陈独秀、胡适等人的言论。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是复古派一个是革新派,相同点则在于都有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老先生在讲演“中国人的精神”时曾说过:“其实我们都有辫子,只不过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

辜鸿铭、黄侃虽然与陈独秀在学术思想上有分歧,但依旧十分尊重陈独秀。他们会在张长礼拉拢他们反对陈独秀众人时,痛斥他为宵小之辈;他们会在林纾讨骂并意欲掀翻蔡元培时,愤然提出决不做诋毁蔡公之事。他们有着文人的风骨,君子的风范,让我恍然道:原来当时的学术之争并不是敌我之分!

                         青年有志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而今只要看到这词,便不自觉地想到陈家兄弟—陈延年和陈乔年。长子陈延年年少就变有自己的理想与信仰,对父亲从一开始的不理解、不接受到后来因为父亲的所作所为而被打动,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他相信实践出真知,一直脚踏实地的去践行自己的目标,也从无数的失败中找到了正确的路。

五四运动中期,政府在强烈的抵制学生运动,该抓的抓,该打的打。我不理解为什么?——学生们因爱国家而身陷囹圄。这件事也影响了陈延年,他必须要先让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个夜晚,四周寂静的如死灰,少年清冷明亮的声音在黑夜中晕染开来:“作为长子,我可能不能为父母尽孝,不能为弟弟妹妹尽责,因为我也是立志要为国家献身的!”四周黑漆漆的,仅有微弱的烛光闪着,少年坚定的目光中透着光亮,“爸!……我给你斟满……”剧中是如此,可在历史中,他们不是没和解,只是没有时间和解。

时光荏苒,兄弟俩准备赴往法国勤工俭学。“走吧……”这一身沉重不已,陈独秀的眉眼中尽是不舍与担忧。告别后,哥俩迈着大步迎向自己的信仰,忽的转身回眸,仿佛是在一次与父亲告别?“是离别,亦是永别。”镜头一转,他们脚带铁镣,赤着脚,踏过泥泞路,淌过血水,已是满身伤痕,可神色依旧平静,眼中的光依旧闪耀。清脆却刺耳的铁链声响彻在我的心中,在那风华正茂的日子里,他们英勇就义。1927和1928这两年,守常先生、延年和乔年相继离开,我想那时的仲甫先生是极致孤独的吧。携手同行的知音走了,两个正值青春的儿子也走了,我不敢想象…

                         “吃人”

威武”的军官们哼着歌踏着正步走来,正要处决的犯人是一个年轻小伙子,街道上瞬间热闹起来,工人,孩子、遗老……都放下自己要紧的事,迫不及待的去围观行刑。可能是看到了小犯人害怕的眼神,看客们高声喊道:“爷们儿,别害怕,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顿时,人群中传来一声声的叫好。此时,官兵宣称要将此人就地正法,他扛起刀,似乎有些许费力,脸上露出狰狞。倏然,刀落在了“小犯人”的脖上,血喷溅出来……“以儆效尤!”得意的神色在官兵脸上跳跃。接着,几个老妈妈提着篮子,拿着馒头,争抢着给军官付钱去蘸人血。须臾,街上传来尖嘴薄舌的话:“蘸血要趁热!”“这是治百病的啊!”“我儿子有救了……有救啦!”老妈妈眼含泪水,一步几个踉跄的。当处决犯人的热闹过去了,两位吊着长辫子的老人感叹道:“哎呀,这刀法远不如大清时的啊!”而在这些背后,身穿长袍挂的鲁迅先生正拿着古碑贴坐在烂旧的椅子上,他在看。看一群无知的看客,一群等着杀头蘸血馒头的妇女,还有三三两两的辫子老人讨论。没有人再为那个小伙子的死而感到愤恨!没有人再为那封建剥削的社会而感到悲哀!没有人再为当时快走到尽头的中国而感到忐忑!先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再为当时的中国人失望着、悲愤着……

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鲁迅的表弟来北京,一路上看到好多饿死的人,受了刺激,疯了。鲁迅凝视着表弟离去的背影,嘴角抽动,手摩挲着笔。他呼地瞥到了什么,伸手擦亮了桌侧上木雕的关公像,“吃人”社会的场景一幕幕闪回:随处可见的乞讨饭碗,围观行刑时人们麻木与冷漠的嘴脸、被大伙疯抢的“治病神药”……鲁迅提比作刀,遒劲有力的写下四个字“狂人日记”。他奋笔疾书,窗棂中透过点点烛光,仿佛中国不见天日中的一点光亮。没日没夜的连续创作,先生终于缀笔。地面上铺满手稿,他的头枕在手稿上,闭目思考,口中吐出两个字:“成了!”看到刚刚写完《狂人日记》的鲁迅,好友钱玄同也是激动万分,着急的问作品的爹是谁?鲁迅翻身撑起来,眼角流下了一行清泪,签下笔名——“鲁迅!”

之后,陈独秀读着文章:“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一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救救孩子!他激动地声线在颤抖:“豫才是大才,我要当众亲吻他!”

    鲁迅先生是个清醒的人,而正是因为清醒的认知当时的国家,他才能写出如此直击国民劣根性的文章。

弱国无外交

从清末到民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战胜国的身份到席国际会议,举国上下都弥漫着兴奋与乐观。三位外交官: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怀揣着巨大的希翼,希望巴黎和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公理战胜”。然而,却传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不仅如此,日本要霸占山东的消息也传来。此时,顾维钧一齐人在巴黎誓死维权,忙的焦头烂额。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北洋政府已决定要签巴黎合约,据说是为了中国利益最大化。真是明智极了!

    他们三人分别去英法美的“家门口”堵门,恳求他们见一面,帮助中国。可笑的是,三国的说辞一模一样,听起来确实恭敬,但当顾维钧一齐人走后,那文件就被重重的扔在一旁,不屑一顾!

    法国总理官邸外,站着顾维钧一齐人和两个洋人。其中的一个洋人手背在身后,踱来踱去的,哈巴狗样的打量着他们。另一个站的倒是挺端正,可丝毫不见有善,冰冷鄙夷的视线在他们身上停留又扫过……作为一个战胜国!为何还要如此卑微屈膝的?!

    ——因为弱国无外交!

那天深夜,“战胜国”的三位外交官一边无助的守着电话,等着英法美在最后一刻施舍的一丁点儿同情,一边含泪笑谈:“咱们终是做坐实了‘卖国贼’这个名称啊!”终于,电报传来:“我们输了…中国彻底输了!……山东丢了!”

                         

爱国情怀

野外,一颗清晰直立的青草,一抹虚影的绿枝,一潭墨绿的湖水,让斑驳的树干显得突兀。后面那个低首男子的背影,男衣灰白的头发,依稀可见。“巴黎和会”失败、痛失青岛,“郭心刚”选择一人独处去消耗那无尽酸楚。谁曾想,那意气风发的少年只在湖畔坐了一夜,竟白了头。

    后来的一次,“郭新刚”割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拖着病体参加五四运动,结果肺病发作,吐血不止。他半躺在床上,“先生,心刚不明白啊!我们不是打赢了吗?”他近乎是吼出来的,可声音却小……最终的他还是成了五四运动的牺牲者。

“郭心刚”的历史原型其实就是郭钦光,他虽没有剧中的一夜白头,但确是落下了严重的肺病。试问:一位青年是有着怎样的爱国情怀才能在他听到国家耻辱后情绪悲愤而落下疾病!?

 

    如果可以,我愿回到那个被封建礼教剥削的旧中国,我愿意与先生们一同寻找救国之路,那时的我,也是立志于为国献身的。指导教师:付兵

上一条:拥抱
下一条:记忆深处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