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性

[日期:2020-10-19] 作者:德育处 次浏览 [字体: ]

班主任不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班主任面临的是丰富多彩、性格各异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传统的、旧的班主任思想模式和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在新时期的学生面前显得笨拙而无力,甚至束手无策。 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去努力,去创造,因此,大胆尝试改变传统的模式与方法,已成为班主任工作改革的一大趋势。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发展,赏识教育逐渐成为时下很时髦的一种教育手段。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在“我是好孩子”的心理暗示下努力的完善自我,从而一步步进入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里。既然赏识教育提倡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是不是就意味着让学生在一片盲目的歌功颂德声中成长呢?当然不是。我想从班主任的角度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客观的评价学生——赏识教育的基石 要在班级管理中实施赏识教育,我想首先应建立在班主任对学生全面、深入、客观地了解这一基础上,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赏识”,避免赏识的盲目性。所谓全面了解,就是要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既要了解课内情况又要了解课外的情况,既要了解校内的表现又要了解校外的表现,尤其是在家庭中的表现;既要了解智育情况又要了解德育、体育的情况。(1)通过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集体观念、道德观念、家庭背景、气质类型等,班主任更能客观地分析学生,为采取相应的赏识措施打下基础。 在全面地了解学生后,教师要善于认识优点。一般来说,班主任较容易从整体上发现学生的优点,如思想进步、积极向上、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性情开朗、兴趣广泛等等,但不易发现细微中表现出的优点,不善于短中见长。在班集体中,免不了会有少数后进生,班主任应该全面正确地看待他们,不仅要看到“短”处,更要见到“长”处,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能以偏概全。如有的学生纪律性不够高,但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有的文化成绩不够理想,但文体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有的沉默寡言,却能独立思考;有的虽然一时落后于人,但内心也有争上游、争荣誉的欲望……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善于观察,从“短”中发现“长”处,进而做到赏识其长。 二、辨证的尺度把握——赏识教育的重点赏识教育并不是让班主任闭上客观的眼睛,只用赏识的眼睛来看学生,班主任必须以内外尺度的标尺辨证的看待学生,并以内在尺度为根基,外在尺度为手段进行赏识。何为内在尺度?何为外在尺度呢?内在尺度指班主任在内心里对学生的最客观的评价标准。外在尺度指班主任在具体的事情上对学生闪光点的赏识手段。比方说,某学生智力并不突出,可是偶然一次机会,他在回答某个问题比班内所有的学生完成的都要好,作为老师,我们会高兴的夸奖他“你真聪明!”、“你真会思考!”……在这件事情上,内在尺度的评价是学生智力不突出,外在尺度的赏识手段表现为老师对学生的夸奖。 人的性格和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丰富多姿,性格各异的学生在外界诱因的影响下,可能会做一些与平时习惯不大相符甚至大相径庭的事,我们不要以一眚掩大德,也要避免罗森塔尔效应或晕轮效应所让人产生的爱屋及乌的错觉。可能有的学生屡屡犯错,常常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甚至屡教不改,令班主任头痛。这样的学生在班主任心里留下的印象就不大好,内在尺度的把握就容易发生偏差,带着这种情绪,这种类型的学生身上或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亮点就容易被忽视,甚至被故意置之不理。这就会对赏识的进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就要求班主任要注意适时分离内在尺度对外在尺度的负面影响。 三、适宜的赏识手段——赏识教育的关键 马斯诺的需要理论认为人性中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处在金字塔的底层的基础需要。赏识的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赏识教育正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发源生长的。基于这个特性,在赏识教育中,班主任要抓住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或灵光一现的闪光点给予赏识,达到强化尤其是正强化的目的,使之继续发扬,并把正面、好的效能辐射出来。班主任赞许的目光、称赞的手势、激励的话语都是赏识学生的方法。实践证明,班主任不光要在内心深处对学生进行赏识,更重要的是显性的赏识,其中表扬就是一种最常见、最直接的显性赏识手段。但部分班主任在管理实践中,赏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究其原因,笔者发现部分班主任在进行赏识教育时不知不觉、或多或少的走入了某些误区,归纳起来常见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六个: 误区之一:赏识失法。有的班主任往往采取褒与贬对比互为反衬的办法赏识优秀学生,这是有悖赏识教育原则的。这是因为褒贬共存,对比鲜明,非赏识者作为反面典型会产生抵触的逆反心理,即不利于班级的团结,也不利于非赏识者去争取赏识。 误区之二:赏识失时。 当学生做了一件好事或学习有了进步时,他们需要班主任在其他同学面前给予自己表扬,这时他们的心情就像考试后急于知道自己分数一样迫切,情感的大门完全向班主任敞开。班主任能善于利用,及时表扬,就抓住了教育的最佳良机。可有的班主任没把握好时机,以致表扬之后,学生反而产生怨气或泄气的情绪,即失去了赏识应有的效果。(2) 误区之三:赏识失准。 赏识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要乱赏识。例如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表扬也要慎重,有的学生受表扬太多反而麻木疲惫,认为只要稍做努力就会得到表扬,进去的动力就会逐渐枯萎,赏识就适得其反了。 误区之四:赏识失当。赏识有多种形式:口头、书面、物质、精神等等,具体使用哪种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异,不要一概而论。 误区之五:赏识失度。 有的班主任为了赏识后进生,抓住他们身上一点小事,就随意夸大进行表扬,结果会使受表扬者认为班主任为了赏识而表扬,产生“假”的感觉,认为这不是在真心实意地赏识他,好像是在“哄”他进步。 误区之六:赏识失全。班主任对其产生了好的印象,就容易认为他一切全好。表扬时,把他们说得毫无缺点。实际上这样的赏识就太片面了,失去了全面性,非常容易使其产生盲目的优越感,导致优秀学生过高地估计自己在群体中的作用,产生“唯我独能,高人一等”的错误思想(3),从而对表扬也满不在乎。 赏识手段是否适宜直接决定赏识教育的成败,因此班主任在实际运用中,要审时度势,灵活应用,切忌教条、机械的套用。总之,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辨证合理的实施赏识,促使学生在赏识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世界观、价值观,进一步完善自我,健健康康的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