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三”原则
[日期:2016-05-11] | 作者:德育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校德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德育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德育认知规律,坚持正确的德育原则,因材施教。
一、“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德)”原则。
学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需要将德育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中去,渗透到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需要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同步发展,真正做到德育全覆盖。
二、“三随(随时、随地、随机育德)”原则。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德育实践告诉人们,刻意的训导效果往往不如随意引领的效果好。德育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要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只有细水长流般随时、随地、随机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政治思想诱导,德育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学生的道德素质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滴水可以穿石,顽石可以点化。
三、“三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原则。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德育需要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同质同步。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家教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良的社会风气与家庭环境可能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阴影,甚至产生毒害。只有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沟通相关信息,联防共治,“堵”“导”结合,学校德育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四、“三镜(反光镜、显微镜、望远镜)”原则。
后进生,即潜能生,一般指学业成绩相对较差、思想品德素养相对较差的学生。后进生的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转化一个后进生往往可以幸福一家,安定一方,影响一片。德育工作应该用“反光镜”显示后进生的缺点,增强其自我纠错的意识;用“显微镜”寻找后进生进步的亮点,让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用“望远镜”展示后进生的未来,让其看到希望所在。
五、“三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原则。
学校德育不能是空中楼阁,需要接地气,顺民心。应该扣紧时代前进的脉搏,把准学生思想的动态,用好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循循善诱。
“亲其师,信其道”。学校德育工作者通过深入学生教室、宿舍、食堂和运动场所,时常关心学生的学习与锻炼,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生打成一片,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可以不断密切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德育收到事半功的效果。
德育灌输是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校会、班团活动的主题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鲜明的时代性,贴近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疑点和学生的关注点,通过师生良性互动,积极为学生答疑解惑。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多种媒体手段宣传正确的政治思想、法纪知识、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从而让学生明辨是非,增强抵抗外界不良诱惑的能力。
六、“三性(方向性、知识性、实践性)”原则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们的德育应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学校德育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即将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臻于至善”。中国古代哲学家就认为,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当然,在学校德育的实践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的客观条件差异,我们还必须坚持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诚心关爱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保持德育的系统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地开展德育活动,兼顾德育的差别性原则。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