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教联体”建设 凝聚全社会育人合力
[日期:2024-11-07] | 作者:德育处1 245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日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方案》明确了“教联体”的内涵、各主体的职责任务、总体目标,为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实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了具体指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各方面要切实做好与儿童事业发展有关的各项工作”“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协同育人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完善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营造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指明了方向。《方案》的出台,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目前教育痛点和难点问题的重要探索。
推动“教联体”建设,要凝聚各主体协同育人共识,促进各主体协同发力、同向同行,为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夯实基础。办好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才能实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核心目标。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各个育人主体都要充分认识到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切实肩负起自身的职责使命。
推动“教联体”建设,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解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推动形成良好教育生态和育人环境。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健康成长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近视、超重肥胖、沉迷手机网络、心理健康等问题,社会关注、家长关切。推动“教联体”建设,必须以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出发点,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去探寻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可行策略,集中发力、精准发力,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护航。
推动“教联体”建设,要强化有序协同,不断完善机制、做到科学统筹,以最大程度释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规模效应。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育人责任。如何把各主体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把各方面的资源汇集起来,实现育人需求和育人资源的高效匹配,面临不小的挑战。要构建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协调好多元主体责任分担与共担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学校、教育机构与家庭之间的共同参与、平等合作。唯其如此,才能实现更多的组合效应、叠加效应、乘数效应。
攥指成拳,合力致远。我们相信,以“教联体”为抓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定能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为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中国教育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