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你又不懂”“说了你也不知道”,你和父母说过这样的话吗?
[日期:2023-09-28] | 作者:德育处1 766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高考填志愿时,邻居家的儿子小胡想起电视里播放过的一个帆船比赛节目,自己掌舵,控制帆船在水面驰骋。他觉得这是一项很酷的运动,那种迎风破浪的感觉真好,所以看到一个院校有帆船专业时,就懵懵懂懂地选了它。刚开始,他心里还有些忐忑,但经过4年的学习,他真切地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小胡的父母都是农民,一辈子在地里忙活,对他的专业压根不懂。小胡假期回家时,他们忍不住问:“这帆船长什么样?你学了这个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小胡一下子也说不清楚,就给他们看自己课上训练和去某些帆船俱乐部打工时的视频和照片。父母似懂非懂,欲言又止,想多问点什么,又怕儿子不耐烦。
有些年轻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生活方式,但不太愿意或者不太善于与父母交流、分享,觉得父母无法理解他们的世界。也有可能是不想让父母操心,说出口的话常常是“这个你又不懂”“说了你也不知道”“你又帮不上什么忙”,让父母退避三舍。但小胡并不这么看,他认为与父母分享非常重要,是情感的连线。孩子飞得再高、走得再远,维系亲情的线也不能断。而分享彼此的日常,就是最好的连结方式。
网上有个段子,是盘点被父母“神误解”的一些专业:有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妈妈跟人介绍时说孩子是搬砖的,和村里搬砖那些人不一样的地方是有了学历;学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被爸妈说成是搞装修的,还让孩子多向在装修行业里的亲朋们学习、取经;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学生,每次爸爸都跟别人说自家孩子是修电脑的;还有学物流专业的学生,父母一直认为是孩子毕业后只能送快递……而这些误解产生的原因,也许就是孩子和父母分享得太少了。
“既然父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么好奇,为什么不能邀请他们体验一下呢?”一年夏天,小胡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家庭帆船赛服务时,忽然产生了这个念头。他看着赛场上那些充满着欢声笑语的参赛家庭,以及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父母与孩子相互打气、协助的幸福场景,心里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他了解了家庭帆船赛的细则后,第二年用省下的生活费报了名,邀请父母一同参赛。接到儿子的电话,妈妈很惊讶:“我在地里忙农活呢,让你爸爸去吧。” 但小胡语气很坚定地说,“不行,这是我的愿望,全家人都要去!”那天,他回家去接父母参赛,看出了父母心里真实的激动——汽车从村子开出时,父母逢人就说儿子要带自己去参加帆船比赛了,满脸的自豪神情。
作为帆船上的舵手,小胡把指令传给父母,提醒作撩手的他们收紧或是放松撩绳。父母好奇得像小孩子似的在船上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偶尔也问小胡一些关于航行的知识。登台领过比赛的奖牌,小胡的父母拿在手里认真端详了好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也是他们人生中第一块奖牌。最重要的,是他们享受了家庭团结合作的过程,感受到了帆船的魅力,小胡觉得,这比名次更有意义。
“这次带着父母参赛,我很激动、很自豪。想起小时候都是父母带着我到处游玩,如今,那个父母牵着小手的孩子已长大,我也可以自己掌舵,把握人生方向,不仅可以带着他们享受帆船在水上驰骋的过程,还能带他们去体验更精彩、更有趣的新事物。”赛事结束后,小胡写下了这段感言。
生活中的一些重要时刻,如果没有父母的见证和参与,想必人生的幸福感也会打折。
湖南卫视曾播出过一档节目《儿行千里》,邀请那些离家远行的人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当“儿行千里”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我们该如何连接家庭的那根亲情线?节目的嘉宾、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何江这样回答:“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愿意将自己创造的生活和父母分享。”何江的父亲和母亲都没有高学历,父亲高中没毕业,母亲连小学都没上完。而何江在外求学12年,几乎每周都会和父母通电话、视频。何江到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从事肿瘤研究,父母根本听不懂他的专业内容,却很喜欢在每周两次的视频通话中看儿子展示实验室和他做的事情。农忙季节时,何江也会陪着父母聊聊农活……他的社会成就早已让父母望尘莫及,却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分享。这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其实可以跨越知识、经验、见识的隔阂。
当两代人的生活差异越来越大时,相互理解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父母可能是世界上唯一听不懂你说什么却还愿意听下去的人,他们虽然不在身边,却总能给你最多的支持,为你的点滴成就毫无保留地开心。所以,你的专业、职业、兴趣、思想、梦想等,其实都可以和父母分享。即使没有生活在一起,也可以通过与父母分享生活、邀请他们参与体验自己喜欢的事物,跨越这些差异,让彼此的心依然连结在一起。
来源: 《 半月谈》—《品读》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