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视角,积极构建研究性学习课堂新模式—李春燕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第六次研讨会

[日期:2022-11-27] 作者:教科室 次浏览 [字体: ]

20221125日星期五上午,李春燕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工作会如期召开。

    

 

 

 

 

 

 




首先,方艳秋与李杰老师就近期即将开展的双流区综合实践活动推进会上的公开课打磨工作进行了汇报。方艳秋老师在初步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比如从软管处接水龙头,可以随处实验。同时她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电池板应该放在哪里?蔬香园的设备已经打造好,这个研究的意义何在?

       








参会老师经讨论后,由李举梅老师统一发言,她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修改意见。第一,电路图的呈现方式需要注意过渡与衔接。第二,应该考虑到参会老师的学科性,控制器连接两个电路部分需要降低操作难度。

李春燕导师对方老师的课提出了指导意见。首先考虑到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学设计、PPT等,除了作为区教研活动使用,还可以用于物理课的创新教学,以及劳动教育的创新成果。其目的和意义在于推进课程改革。李老师还列举了北、上、广等地区教育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标、课程结构值得我们学习,如北京的、重庆等地的学校正在使用“长课+短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长课中实践体验,在短课中总结理论知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必定在未来510年内全国推广,尤其是现代技术与教育的融合,VR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事物时空的变换。李老师再次强调了我们开展双流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推进会的目的就是要在研究性课堂模式中做出一些创新。

 

    李老师还指出,区别于传统的教育,课题研究的问题应该来源于真实生活情景,基于真实的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一步步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以学生的视角出发。本节课应该基于已有的过程和研究引导师生进行技术优化,感受新技术的变化。高科技需要有理论支撑,理论的问题可以提前呈现,也可以用生动直观的视频进行展示,将理论问题以简单的方式进行解释。所以,本节课的模式应该是通过理论指导模拟实验,然后再构建真实场景的运用。

紧接着,李杰老师对即将开展的双流区教研会中承担的生物多样性课程的优化进行了说课。这个课题是我校白河课题开展和研究成果的延伸,突出了对小学生小初高一体化的生态环保理念培养。老师们讨论以后,也提出了修改的意见,比如教学设计的核心应该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应该体现整合课内和课外有机融合的形式。开展课题的学生由于是35年级不同学段,要实现多学段融合,大胆的创新。基于小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启发科学素养感性认知,动手实验,大量体验,而高段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学会分享和引领低段学生探究。所以本节课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师应该充分扮演好引领者、设计者、组织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课堂注重生活感受,感性体验,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这些高屋建瓴的指导,不仅对两位老师课程的设计和优化有引领作用,而且也让每一位工作室的老师受益匪浅。

最后,工作室共同讨论了生态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为下一步生态实验室的常规使用创建完善的制度。

/向每文     图/ 向每文    一审/李春燕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