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日期:2022-09-23] 作者:德育处1 982 次浏览 [字体: ]

学生学习幸福感的基本保障是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曾提出五项基本保障:保障睡眠、规律早餐且有营养、保证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保证每天自主阅读不少于半小时、父母更多关注子女生活。“双减”背景下,我们对幸福教育、科学养育有哪些新的认知?

日前,记者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刘坚教授进行解析。

五项基本保障每缺乏一项,中小学生幸福感较高的比例下降10%左右

若做到五项基本保障:基本保障睡眠、规律早餐、保证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保证每天阅读半小时、父母关注子女生活,则91.5%的小学生和84.1%的中学生会感到“幸福”。每缺乏一项保障,中小学生幸福感较高的比例将下降10%左右。

记者:五项基本保障是如何确定的?这对家长有哪些启示?

刘坚:2021年上半年教育部连续发文,对中小学生睡眠、读物、体质等多项工作都提出了专门的要求,实际上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专家团队十多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五项基本保障一方面是回应教育现实问题和国家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也是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研究领域的一项成果总结。比如研究发现,睡眠不足是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这一现象与学生压力大、兴趣下降、网络成瘾等都有非常强的相关性。我们很关注学生的早餐,这是因为早餐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大脑工作效率,更加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业表现,体育活动也是如此。其他像阅读、家长对子女生活的关心都是看似简单容易却益处无穷的事。从五项保障入手,家长和学校有望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因此项目团队确立了五项基本保障,希望用实实在在的证据为落实“双减”政策、优化办学环境、改善家庭教育多一套“组合拳”,让少年儿童的健康幸福成长多一份保障。

对于家长来说,五项基本保障除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提升孩子幸福感的锦囊,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看到,教育其实不必有那么多焦虑、愤怒和无力,而可以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尊重孩子成长发展规律,不断完善科学养育能力,做成长型父母,成全孩子,也成全自己。

“手机依赖症”成为教育中的“新痛点”。在调查数据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反映存在“父母在家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拿着手机”的现象,而家庭手机使用规则较差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较高。

记者:孩子该如何使用手机,很多家长感到手足无措:孩子大了,管不住了。面对手机使用难题,您的建议是?

刘坚:育儿先育己,要控制孩子玩手机首先家长自己不要做“手机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不能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代替面对面的亲子活动,给孩子留下手机比父母更像陪伴者的印象;更不能表现出对手机的过度关注和依恋,让孩子对手机的“神奇魔力”着迷。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倾听、分享和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亲情、尊重与接纳,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这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要看到,为什么孩子沉溺于手机,孩子的哪些需求被忽视或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同伴关系的需求,获得成就的需求,感受快乐的需求等。家长发现孩子可能有手机依赖的倾向时,不应过早给孩子定性,不问来由加以指责和批评。而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到孩子问题行为背后可能的“诱因”,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通过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激发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手机本身不是“洪水猛兽”,使用得当还可以成为孩子学习和探索的“帮手”。和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时间、使用场景和使用规则,同时给予孩子引导、信任和支持,帮助孩子自己学会合理使用手机。

擅长建构策略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明显高出一筹

数据表明,记忆策略并不能带来好的成绩,尤其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建构策略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往往更具优势。

记者:可否解释一下“建构策略方面”“高阶能力表现”具体是指什么?这对我们变革学习方式,提升学生高阶能力有怎样的影响?

刘坚:学习策略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有意识的思维或行动,常被用来衡量和评价学生是否会学习,是否会思考。项目组主要借鉴了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对学习策略的分类,将学习策略分为记忆策略、监控策略和建构策略。其中建构策略更加看重学生能否联系真实的生活体验、联系已有的知识背景、尝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寻求新的方法和创造性想法。比如“当学习时,我可以尝试将它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联系”“我会思考如何把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而高阶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遇到不熟悉的情景、不确定的问题时,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通常包括问题提出、分析推理、批判性思维、科学探究、综合运用和创造性思维等,是一种以批判的态度分析处理信息、进行问题求解并对事件进行创造性评价的能力。

不同的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记忆策略的作用在于巩固知识,强化程序和检索信息,有助于学生在早期学习阶段打下基础。建构策略要求学生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这种策略往往与深度学习、内在动机和创造力等概念相关。多年来的大规模测评数据显示,对于基于课程标准的常规问题,偏重记忆策略和偏重建构策略的学生都能获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当学生面对非常规、复杂问题时,擅长建构策略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明显高出一筹。这个结论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学生都普遍成立。

“人际关系”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阅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记者:我们看到,“人际关系”在高阶能力表现、抗逆方面的重要性超出人们的现实感受,比如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这意味着什么?

刘坚:“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亲子关系)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这三个关系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关系,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这三个关系是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比如,我们团队历年大规模测试数据结果显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好教育的晴雨表”,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不论在东部发达地区还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不论是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师生关系良好的学校往往能够在品德行为、学业表现、学习兴趣、自尊、学校归属感等多项指标中处于较高水平。

我们的教师应转变观念,多给学生关怀、关爱、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在平等关爱的师生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进入主体状态,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人;通过班会课、心理健康课、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掌握如何与同伴建立友谊、处理冲突,增强交往能力,帮助中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积极推动家校协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指导父母在家庭中采取恰当的教育行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形成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保障系统。

数据表明,阅读有助于学生学业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提高主观幸福感。每天阅读半小时,就能给学生带来较大收益;当家中藏书量相当时,拥有较高阅读兴趣的学生学业表现较佳;此外,有选择地阅读也非常重要,阅读故事书及介绍人物或自然的书,有助于学生发展。

记者:曾有人说,最好的“学区房”就是让子女拥有一个温馨的书房。营造书香氛围,养成阅读习惯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父母对此应该有怎样的积极态度?

刘坚:阅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引导孩子阅读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

第一,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读书的良好环境。在家中尽可能提供促进孩子课外阅读的家庭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安静的书房、独立的书桌、丰富的阅读书籍等,着力于家庭阅读环境的营造。

第二,家长需要选择适合孩子的优秀课外阅读内容。良好的阅读环境并不是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唯一途径。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书籍,观察孩子的阅读取向,以孩子阅读兴趣、心智发展及理解能力作为参考;要学习做一个耐心的听众,营造各种场景引导孩子分享阅读成果、畅谈阅读感受,并尽可能给予个性化指导;要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孩子不断拓展阅读领域、丰富精神世界。

第三,加强孩子的阅读投入指导,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家长应引导子女坚持完成每日固定的阅读时长,鼓励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们团队在往年测试地区的数据也证明阅读投入不仅影响学生的阅读学业表现,其对学生总体学业表现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家长要做好阅读的示范。家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榜样,家长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启发孩子阅读。例如亲子共读,分享交流等,不仅有利于提升亲子关系,还能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实践。要注重把阅读和孩子的思考、交流结合起来,鼓励孩子阅读思考,帮助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家长过度关注子女考试成绩及名次,对于初中、高中段的学生发展往往适得其反

数据表明,“父母如何参与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影响不同。但是,若家长更多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过度关注子女考试成绩及名次,对于初中、高中段的学生发展往往适得其反。

记者:我们应如何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刘坚:国际上的已有研究大多表明,家长更多关心子女(无论学业还是非学业状况),对子女的学业提高往往产生积极影响。但是5年前我们发现在中国情况不完全如此:小学阶段父母更多关注子女学习,孩子的学业往往更好;但是初中出现了拐点,高中阶段完全适得其反。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教育制度设计和学校教育环境已经让学生处于“较高甚至过重的学习期待氛围”,此时如果父母再对子女施加过多的学业影响,可能会适得其反。

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建立合理的教育期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将孩子品行养成、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逐步培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从思想上、情感上、心理上进行疏导与关心,促进孩子多元化发展。注重增强孩子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应引导子女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家长应注重营造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父母对子女应采用民主的方式,应是引导指导而不是支配控制,自由而不放纵。多项研究表明,民主型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适当管教的同时也能够给予其理解和支持,促使子女产生温暖、信任和安全感等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并对其学业成绩产生积极影响。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