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理解的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建设和实践研究”子课题“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渗透实践研究”第三次课例研讨会

[日期:2021-12-13] 作者:sweetbear 次浏览 [字体: ]

      2021年12月10日,市级课题“基于国际理解的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建设和实践研究”子课题“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渗透实践研究”第三次课例研讨会,在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学术演讲厅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课题指导专家有: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主任李全、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特聘专家徐文基、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付春敏。双流区“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渗透实践研究”课题负责人张帅、陈嘉立,全区中小学(含职中)校国际理解教育中心组成员。 


      研讨会首先由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师彭钰献课——“世界很大,世界又很小”,老师将主题分为三个篇章。篇章一:一只时钟的“故事”,以北京时间8:00为例,同一时刻,在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在不同领域的交流互动,学生从而感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互动、紧密联系的世界,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篇章二:一部手机的“背后”,以华为手机的生产贸易,让学生感知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美国打压华为事件背后所折射的经济全球化的危机,培养学生辩证看待经济全球化的思维,更深刻的理解经济全球化;篇章三:一份菜单的“待客之道”,通过北京冬奥会运动园菜单,彰显的中国待客之道,重新诠释在复杂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相处应该是相互尊重、包容、开放的态度。最后以学生参加“我为冬奥献道菜”活动,一方面增强对家乡饮食文化的宣传,另一方面真正让学生感受中国待客之道的真谛!接下来,棠湖中学实验学校语文老师黄瑞秋献课“愚公移山对比阅读”。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中外文本互读,寻找其中的共性与个性,助力学生建构多层面的知识、获得能力的提升。文学反映着作者的创作个性、写作意图及隐于背后的文化传统。中西方文本的比较阅读,对文本及其背后文化的深度把握,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与思维能力的提升。《愚公移山》位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选自《列子·汤问》,体裁为寓言,单元目标: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老人与海》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二上必修第三单元第9课,作者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本课将以《老人与海》和《愚公移山》的对比阅读为例,辅以中外文学及影视作品作佐证,积极探索中西文本比较如何推进中学语文中外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


      两节课后,两位老师进行了简要的说课。接下来三位专家对两节课以及课题研究做了详细的指导。
      徐文基教授首先针对国际理解教育呈现的三种样态:国际理解教育专项课、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渗透再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针对国际理解“渗透”和“融合”在学科中的变化,给出了定义和判断;随后他针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他充分肯定了两节课所做的修改。针对两节课整体的活动和问题设计、结合当前疫情的事件理解、结合经济全球化问题思考,让课堂生成效果、渗透特征、学生参与度、达成效果等,徐教授都做了详细的修改指导。

      付春敏教授,针对学科渗透课例研究,做了更加详细的点评。首先他对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从逻辑框架和认知方法与过程,呈现的思维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讲解。例如对第一节课,她充分肯定了素材的选择与对孩子们的建议和想法,同时也建议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区深究其特征、梳理出“现象层、制度层和价值层”并反过来指导行为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对第二节语文课,她肯定了本节课中文学对比阅读的内容、人物等方式开展的教学;同时她也建议注重语言学科目标的达成:言语逻辑的建构,文体知识,区分寓言和小说的文体差异,理解文学表意的方式等方面做了可操作的指导建议。


      “国际理解学科渗透研究”道路且长,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图文:彭钰、陈幸  审稿:李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