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携手2020年NSLI-Y项目

[日期:2020-09-24] 作者:外事办 2023 次浏览 [字体: ]

美国学生的“中秋节”

作为我校区级课题之一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一直以“民族胸襟,国际视野”为核心理念在不断开发新的课程,其下子课题”中西方节日对比”在我校的课题开展和研发中逐渐成熟,而这个夏天,课题组决定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带到美国学生的课堂中。

2020年714日晚上10点,参加NSLI-Y项目的9名美国中学生在zoom教室里准备参加他们期待已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文化体验课。这节课的任课教师也是本次项目的汉语老师刘抒雨。刘老师主要通过演示和讲解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发展、传播及意义,以及让美国学生参与中秋节的古诗《水调歌头》的朗诵、《但愿人长久》歌曲的学唱等活动来让美国学生全方位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意义和庆祝中秋节的重要性。

刘老师首先介绍了中秋节的英文解释和庆祝日期,并请美国同学用中文说出中秋节的日期,复习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介绍了中国人使用的两种日历,今年的中秋节恰好是中国的国庆节,双节同庆。说到中秋节的由来,刘老师先让美国学生大胆猜测,并讲了三个关于中秋节由来的说法,并重点介绍了“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中秋节是一个庆祝家人团聚的美好节日,满月象征着一家团聚的幸福感,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幸在中秋节那天回到自己的家人身边,因此,中国古代诞生出了很多千古吟唱的美好诗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刘老师向美国学生介绍了宋代诗人苏轼及他的《水调歌头》。在这个过程中,刘老师鼓励学生使用已经学习过的汉语询问关于苏轼和诗歌的信息,如:“他叫什么名字?”“他是哪国人?”“他的生日几月几号?”等。在教同学们带着感情吟诵了该是诗歌后,又对《但愿人长久》改编的歌曲进行教学,美国学生积极参与该环节的活动,课堂气氛极佳。说到现代人庆祝中秋节的方式,就不得不说三天的节假日,中国人返校的高峰期及中秋月饼,虽然隔着屏幕学生们不能品尝美味的月饼,但是通过学习,他们已经了解到了中秋节的重要性。中秋节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在中国,有很多关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作品,其中包括京剧、电视节目,甚至动画片。中国甚至用嫦娥的名字来命名了太空飞船---“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在这节课结束之前,刘老师让美国学生分享了美国节日,几个美国学生分别介绍了加州和德州的本土节日,他们的介绍也是让陈老师和在场的几个中国学生眼前一亮。

     同在教师听课的老师们在课后对刘老师本堂课做出了高度评价,刘老师本堂课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教学内容巧妙结合,不仅让学生增长了知识,也练习了中文发音、词汇及语言表达。整堂课节奏把握到位,知识讲解和学生互动相辅相成,成就了一趟成功的文化课。

国际理解课程是深度贯彻我校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典范之一,其目的是帮助师生了解文化,理解彼此,达到消除误解,最终形成见解。本堂课既帮助美国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也给我校师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展示舞台,同时美国学生的专注的态度、敏捷的思维与自信大方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际理解课程是一个双向的、互动交流式的课程,必然会是让师生都受益终生的学习课程。(项目组  陈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