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的策略与技巧
[日期:2014-09-28] | 作者:丁蜀高中 7519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一位父亲发现孩子被同伴打出鼻血后十分气愤,要求班主任给个说法。这位班主任首先表示深深的歉意,并教育打人者向受伤者赔礼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班主任接着全面介绍孩子的情况,使家长感到他的孩子是受老师和同学们关爱的,发生这次事件纯属偶然。最后,这位班主任表示接受家长的建议,希望家长今后对自己的工作多提意见。这位父亲面对态度诚恳的老师,很快化解了心中的怨气,原谅了打人者。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班主任认真分析家长的意见,理解家长正当发泄其不满情绪,接受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就会转变家长的态度,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与家长沟通,是班主任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家长的为人、阅历、性格特征、心理因素等直接影响着沟通效果。法无定则,沟通要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因时而异,需要有不同的技巧策略。
班主任应以取得良好的沟通合作效果作为目标,灵活选择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引导沟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沟通合作的技能,而不只是一味强调自己良好的动机和教育内容的正确。没有效果的沟通,即使动机良好,内容正确,也毫无意义。因此班主任应当在沟通活动中培育家长的沟通意识,在消除沟通心理障碍方面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建立密切稳定的家校关系系统。
实现有效家庭沟通合作策略与技巧有很多,但班主任需要掌握的有以下几种基本功。
一、在细节中把握沟通合作的技巧
1、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应注意细节
(1)选者或者创造使家长和班主任处于平等地位的环境
(2)关心孩子,询问有关他或她的情况;
(3)倾听与理解;
(4)当提及孩子的学校生活时,使用描述性的而不是判断性的语言,避免使用教育术语;(5)不要谈论别的父母或者他们的孩子,尊重所有家庭的隐私。
2、感情疏通法 与家长直接沟通情感,这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互相信任,彼此说出心里话,使知情统一,顺利达成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相容。
在与家长沟通时,要特别注意:
(1)称呼得体。得体的称呼会使家长感到亲切,可先问“您怎么称呼”,然后根据家中年龄、身份、职务等具体情况确定一个合适的称呼;记住家长的名字;
(2)语气委婉。尽量避免使用命令、警告、责备、提意见、训话的口吻与家长对话,这样会使家长产生防御心理。教师应用热情、关心、委婉的语气和家长平等对话;如果能加上风趣幽默的语言啊。更能使气氛融洽、和谐、轻松。
(3)正确运用非语言技巧。非语言技巧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空间位置、穿着打扮等方式。
(4)间接沟通情感。这主要是针对处理学生问题时与家长难以达成共识,易造成家长不理解、引起误会的情况。如通过对学生的真诚关心与爱护解决情感冲突,或通过其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求家长理解,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二、把握与家长沟通时的特殊心理,掌握沟通艺术
目前,家校合作出现“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缺乏沟通策略和沟通技巧。许多家长把孩子在学业或行为方面出现问题时把责任推卸给老师,这严重影响了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非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也给班主任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班主任应该把握与家长沟通时的特殊心理,讲究沟通的艺术,与家长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硬的家长的尊重、理解和合作。
1、评论学生要客观 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使学生家长听后,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感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与学生家长的愿望相一致的,从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做好教育。
班主任在对家长介绍学生情况时,不可以漫不经心或是毫无根据地对其子女的能力和行为进行评价。班主任对学生任何不尊重、不客观的评价,都不会被家长疏漏或遗忘,这样只会伤害家长的感情,使他们为此而感到伤心。因为家长都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假如教师对家长过多列举其孩子不好的方面,会严重挫伤家长的自尊心,造成一种“无药可救”的印象。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是一种极不合理、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2、把握好问题呈现的时机 与家长沟通时可先说说其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等家长有了愉快的情绪,再逐渐提一些建议,家长会更乐于接受。可以采取“避逆取顺”的策略,避免触动对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心理的策略;也可以采用变换语言或变换角度的手法来叙述,因为同一件事,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述它。为了使人们乐意接受,我们就尽量从人们的心理易于接受的那个角度去叙述,尽量避免那种引起人们反感的角度,减少一些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
3、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提出问题的同时要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尽量避免“登门告状”、“满发牢骚”的现象。班主任应善于找到向家长提出要求的适当形式,语言尽可能委婉,最好用建设性口吻。如“你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做。。。。。。”,“你能否试一下这宗方法”等。对于家长不符合教育要求的行为、观点应予以劝说,向他们解释这样做对孩子教育所带来的危害。切忌将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推卸到家长身上,这不仅证明班主任的无能,而且证明班主任的不负责任。
4、善于运用“期望效应” “赞扬孩子、赞扬家长是与家长交流的法宝。”著名的教育学“罗森塔尔效应”实质就是“爱”的效应或者说是“期望效应”。班主任在于家长沟通时,最需要把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和肯定通过家长传输到学生那里,这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这一点在班主任与“后进生”家长沟通时尤其需要注意。只有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信心,他们才会更主动地与班主任交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
5、用心倾听、询问和引导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必然会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感受并善于询问。班主任千万不要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剥夺家长讲话的机会,要积极地饶有兴趣地倾听,要多用开放式提问,尽量少用封闭式提问等。
三、因人而异,选择多元化的方法策略 由于家长间存在身份、文化程度、自尊心等方面的差异,班主任应该清楚,差异是沟通的基础,但沟通不是为了排斥、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差异,求同存异。差异的根源在于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内容、沟通情境是多样化的。
1、考虑家长的个性多元化 对性格粗暴、刚愎自用,甚至蛮不讲理的家长,班主任要以冷对“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越是难以理喻就越要坚持晓之以理。而对于性格随和、通情达理的家长,要在友好交谈中用心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不能因他们“好说话”而冷落了他们。那些快人快语、胸无城府的家长,他们性格外露,不喜隐瞒,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且心口一致。班主任与他们谈话时也要干脆利落,让家长看到你的直率,感到你可以信赖。对胆小怕事,说话绕弯的家长,则要集中精力听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未听清楚的,则要通过提问了解清楚,对意见含混的,还要细心琢磨,领会其主旨。
除了性格因素之外,家长的情绪心境也是沟通中不得不认真考虑的一个因素。谈话时,班主任处于听你话的主导地位,要察言观色,根据家长的情绪运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对学校和老师有意见而出于气头上的家长,因其有强烈的排斥心理,这时办主任不能火上浇油,而应努力使他们克制情绪,恢复常态后再相机而动,对症下药。
2、考虑问题性质的轻与重 采取任何沟通方法与沟通形式,完全取决于沟通时需要加以解决的重点问题的性质。对于一般性质的问题,只需诉诸常规沟通形式,如电话交流、家校联系交流等;当学生有严重的行为问题并亟需家长配合矫正、干预时,才诉诸正式的、个别的危机性沟通,如约见、家纺等。
3、考虑学生家庭教育方法的差异性
(1)变粗暴放任型为情绪诱导型 有一位学生,在校常常惹是生非,每当发生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就向家长投诉,话语中怨恨和厌恶,而每次家长了解情况后,就对该生一顿毒打,有时打得浑身又青又紫。长期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这位学生的性格也变得古怪起来,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法脾气,在班级里经常动手打人。又一次,他竟然毫无理由地把一位同学的书包扔进学校的垃圾桶里,他的举动让大家都愕然了。
细细分析这位学生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与他长期接受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不懂事,要他懂事就得打,不打不成才。有些孩子在家中经常挨打挨骂,结果养成胆大包天、爱说谎话、欺小凌弱的坏毛病,给班级管理带来许多问题。由于有些家长或因自身素质不高,或是忙于工作或娱乐活动,平时对孩子缺乏管教,一旦班主任向这些家长投诉他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或在校内犯错误时,就教训甚至打骂孩子。班主任肩负着重大的职责,也许会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毁了学生的一生。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而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也要制止家长采取粗暴的态度,更不能煽动家长采取暴力,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多与家长沟通,要多诱导,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家长一起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悉心诱导,这样的家校沟通合作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朝着尼康的方向发展。
(2)变放任自流型为宽严有度型 有些学生家长,由于工作忙或事务缠身,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持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该学的自然就学了,学不会就是天生脑瓜笨,“不是那块料”。然而,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毕竟有限,任其自然发展,往往形成任性、暴躁、打架等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习惯,纠正起来很困难。特别是单亲家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缺乏必要的管教,让其放任自流。作为班主任,要不辞辛劳地多找家长沟通,真诚与家长谈心,交换对其子女的看法,协商教育其子女的妙方良策,这是班主任与家长情感的接触,心灵的碰撞,将一颗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赤诚之心捧在家长面前从而获得家长的信任,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真正理解、支持和配合。
(3)变溺爱娇惯型为理性关爱型 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富裕,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特别关心,以至关心过火。他们认为,为了孩子的学习,应不惜代价,孩子需要什么给什么。这种“要星星,不给月亮”式的家教,时间长了就会陷入溺爱的泥潭,孩子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意识。这种学生往往比较自私、怕吃苦、耐挫能力差。
对于溺爱型家庭,班主任与家长交谈时可以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爱护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不袒护自己的子女、隐瞒子女的过失,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