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学旅行,学校只要把握这4点,便可更加合理

[日期:2018-11-12] 作者:德育处 2826 次浏览 [字体: ]

1、明确研学旅行的目标原则

    课程目标的设计类型:

    从课程目标的设计类型来讲,有四个方面。
    第一是知识性目标,研学旅行中学生获得的知识,跟学校系统的学科课程相比是有区别的。学校的学科课程主要是教师的系统讲授,而研学旅行的学科课程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第二是能力性目标,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的这种能力目标,应该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维度的综合能力。这里既有认知与思维能力、也有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社会参与合作能力等维度。
    第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在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我们看到有大量的文字涉及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情感领域目标是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体验过程中的重要目标维度
    第四是核心素养目标,我们国家现在制定的核心素养的框架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主性、社会性、文化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整合了学生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目标设计的维度:
    研学旅行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体验性,首先就要关注一下它的体验性维度。这里边我们还可以从核心素养提出的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维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维度去设计这个活动。另外一个从活动的主体对象出发,研学旅行要根据学段特点、班级、小组、个人的特点来设计。

    2、明确研学旅行的活动主题

    主题原则:

    研学旅行活动主题有这样几个原则,分别是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融合性原则、激发学生自主性原则和挖掘特色性原则,且特色性特别强调了要立足国情、域情和校情。

    教育性原则:
    《意见》里边明确指出,教育性原则是第一项基本原则,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着力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把教育性原则放在第一位,我们才能避免只旅不学或者只学不旅的现象。

    实践性原则: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项校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活动。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也就是说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研学综合育人的目的,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之中,就要去充分地促进学生知与行、动手与动脑、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合和统一。
    作为这样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模式,特别要注重学生实践性的学习,避免在学校里边以单一的学科课堂知识接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直接获得为目的的学习活动。研学旅行课程可能更强调要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促进融合性原则:
    《意见》里边明确的提出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要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从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出发,站在综合育人的高度,再基于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进行统筹、设置和实施,在此过程中就要进行资源的梳理、整合。包括学校内的学科整合、多学科整合、跨学科的整合,甚至是跨界的整合。在这里边,比如说整合资源,要结合地区的情况、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自然文化遗产、红色教育资源、综合实践基地,包括科技馆、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等都可以去进行充分地挖掘、整合可利用的资源。

    主题内容:
    我们的主题设计的内容,其实《意见》里边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小学是以乡土乡情,初中是县情市情,高中是省情国情”设计相关的主题内容。
    另外一方面,依托这样一些资源去设计主题内容。从核心素养来说,从研学旅行来看,它也可以密切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主题。
    再比如,它也可以是学校跨越这种学科之间的一些跨界组合、学科知识的重组,这样的一些主题的设计内容,也都是很好的。

    主题类型:
    主题设计的类型,《意见》里边也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包括自然类、地理类、科技类、环保类、历史、人文、拓展体验类、艺术类、职业探索类等。
    总之这些设计的类型,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技信息教育、国情教育等等。

    3、构建研学旅行的课程框架
    (一)课程实施是目标实践的必要途径

    在实施过程之中,需要我们调整课程的目标定位。在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目标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旅行中的闲适情境,选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并落实到课程目标中。比如科学类的活动,你要重点培养他的什么能力,这是需要你调整课程目标的定位。

    (二)加强课程整合
    于我国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弱的实际情况,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计划,但走出校园的围墙,你就要跳出目前学校内普遍存在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界限,不是把一门课在路上去重新复制一下,而是开展基于项目的情境教学。
    我觉得研学旅行的意义就在于开发学校里学不到的这些经验和知识、素养,一方面,走出校园,你就需要为学生创设这种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情境里边观察、体验、思考,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升能力、锻炼品格。
    另外一方面,围绕这种跨学科的内容和项目开展跨学科的教学,确实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健全课程体系
    现在关于研学旅行的质量标准我们还没有,这个地区的研学旅行是好还是坏,现在没有评价标准,我们慢慢要制定关于研学旅行的质量标准,明确课程目标、主题和评价方式。
    从微观层面来讲,全面健康、稳妥地推进研学旅行的实施,要关注学校内学科之间的互动。研学旅行将构筑起中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的桥梁,成为校内外教育衔接、合作、协同创新的一种新的形式。所以既要克服学校学科本位的这种局限,同时也要跟学校密切的配合,注重学校这种跨学科团队的建设,同时关注校外资源的专业化引导,注意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协调,真正使顶层设计的上位概念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之中。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探索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说,这个教师不仅仅是学校内的教师,当然它也包括学校外的这种指导教师,所以需要校内校外教师联合起来,从认识理解课程的构建原则、实施框架、组织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沟通、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