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活用新修初中统编历史教材“学史方法”栏目——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文献史料单元主题学习(转载于《历史教学》)

[日期:2024-09-18]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新修初中统编历史教材增设“学史方法”栏目,提供历史学习的方法论指引,是超越具体史事、达成课标“目标要求”、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对其有效理解与使用可贯穿各册次,并可贯通新旧教材。“学史方法”栏目之一“如何读懂文献史料”有助于破解史料学习这一历史教学中的经典难题,对其运用应超越对单则史料的理解,将同类型史料作为一学习单位开展单元主题学习。本文以现行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新闻出版业发展”为切入点,以挖掘教材中报刊史料为例,探索借助“如何读懂文献史料”提供的基本步骤设置问题链,组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串联、回顾已知,有效提升其对报刊史料的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2024年9月,新修订义务教育统编历史教材即将投入使用。新教材贯彻课程改革理念,在正文内容做出诸多修订调整之余,对辅栏亦进行较大调整,其中一大亮点是增设“学史方法”栏目,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初中学生介绍史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学生从方法论层面体悟历史学习,进而培养其核心素养。广大一线教师在新教材投入使用之际,既要积极领会教材的变化内容,也要与新课标理念接轨。对新栏目的运用,既要关注其特征、意义,也要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以对教材的扎实解读为基础,围绕培养核心素养而开展。

“学史方法”这一新设栏目,面向初中学生呈现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论内容,诸如“如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如何掌握历史纪年法”“如何阅读历史地图”,为初入历史学习门径的学生提供方法指引。碍于教材总体篇幅所限,每一篇“学史方法”栏目在新教材中约占一页篇幅,基于统编教材使用中的校情、学情差异,教师如何使用有较大弹性。在使用“学史方法”栏目时,教师可能会遇到如下问题:学时有限,难以拿出单独课时完成“学史方法”教学与练习;单独讲授方法较为枯燥,初中学生可能缺乏兴趣;一些方法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学生学习难免困难,而教师也难以对学生掌握的程度进行专门测评;担心新教材投入使用后考试会涉及“学史方法”内容,不敢不讲,也不敢只用栏目一页篇幅内的素材,而补充课外素材作为练习又难以确认学生的理解程度;等等。在新教材投入使用之际,此类问题教材研究者不应回避,应积极引导教师充分挖掘这一栏目资源,提升新教材使用的效能。

此外,2024年秋季学期,新修订义务教育教材从7年级开始投入使用,其他年级的授课教师不应成为新教材的看客,教材修订的理念、方向在教材衔接之际可以贯通使用,各年级授课教师均应积极领悟新教材的变化并着意落实。作为方法论呈现的“学史方法”尤其可为各年级教师吸纳、借鉴、学习,虽然不同“学史方法”被分别编入教材各册,每一方法的使用均可贯通全套书、贯穿于新教材与现行教材。本文拟以新修订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学史方法(一)如何读懂文献史料”为例,讨论如何在新课标理念统领下,结合教材已有资源,活用、用好“学史方法”栏目。

“学史方法”栏目是本次新修订教材的新设栏目,切实解决了历史课程标准与统编教材接轨中的关键问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树立“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等目标要求,每一条目标要求下有具体的步骤方法,如“初步掌握计算历史事件和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并能够在历史叙述中运用这些方法”,“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初步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等。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材编写的体例要求与历史学科内在的脉络要求,教材主体内容以通史形式呈现,学生培养核心素养多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指引。

经过新课标颁布两年来的实践,诸多一线教师已经可以基于课标、教材、学情制订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并开展教学,但实践中解读课标仍然偏重“内容要求”模块,诸如“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等“目标要求”多依托于“内容要求”即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而展开。譬如秦统一中国一课,学习目标之一可以制定为“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秦朝疆域的概况”,学生学习的重点不是读地图、解释地图的方法,而是借助本课地图信息而概述具体的史实(即秦朝疆域的概况)。在学生初始学习时,基于具体史事、史实而循序渐进培养核心素养十分必要。然而在学生对一段时期内历史进程建立基本认识后,应逐步培养其核心素养,使其逐步获得在新情境下面对新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亦是当前中考命题的方向与趋势所在。

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随着新课标的推广落实,许多教师对此要求耳熟能详,但在具体教学实施环节,却仍不免面临记诵知识易、培养素养难的困境。为了应对新课标下学业质量考试的要求,实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补充新史料已成为常见做法。未加甄别、未聚焦目标而补充新史料有时是教材解读、研究不充分所致,也是教师面对考试中大量呈现教材之外的材料时难以避免的焦虑所致。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学习后,应达成超越具体史实、具备迁移运用能力的核心素养,即上文所述课标中“目标要求”。修订前的教材,相对缺乏让教师上升到诸如“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等“目标要求”的明确抓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诉诸更多教材之外的史料,看似拓展补充,实则仍然是从史料拓展到史料,学生通过短暂课堂学习对教材之外的史料信息有浮光掠影的印象,并不能从根本解决从知识上升到素养的关键问题。

落实新课标既需要教师不断扭转观念、深入地从整体出发理解课程标准,更要重视教材之为教本的作用,通过教材编写修订加以引导。“学史方法”这一新设栏目,是统编历史教材中首次提出不拘泥于单课知识内容的、带有通行意义的学史方法。如果善用、不孤立使用这一栏目,探索将其融会贯通于各课时、单元、册次的学习,则将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科学性,提供使学生从单课学习上升到在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