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历史课程育人质量之我见(转载)

[日期:2024-06-04]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随州市第二中学   张友党

 

摘要:在当前新形势下,旧高考、旧教材下的旧观念、旧方法已经行不通。一线教师必      须从教书转向育人,把握课程标准,立足学情考情,在深度学习中培育核心素养,积极导向素质教育;在作业改革中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学科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四史教育中彰显学科优势,坚定自信培根铸魂,从而深化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历史课程育人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课程育人;学科素养;作业改革

 

 

当下,深化普通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20196月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针对广大一线教师就明确指出要深化课堂教学和考试命题改革。2020年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湖北省等第二批改革试点地区开始启用统编版新教材。2021年又迎来了首次新高考,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要求新高考积极促进素质教育正向导向作用的发挥,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一线教师如果再以重教学研究、重要素系统、重接受构建、重知识德化[]的旧观念、旧方法应对,以旧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补充到新教材教学中,仍以死记硬背、盲目刷题的老套路解决新问题,很难行得通,结果必然将大失所望。对于选历史的学生而言,新教材的知识点比旧教材多太多,以至于课时少而课程内容多成为全国使用历史新教材教学面临的普遍困境。新高考的题型也并不像旧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那样明确、成熟和稳定,盲目刷题很容易误入歧途,南辕北辙。有鉴于此,广大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从教书转向育人,把握课程标准,立足学情考情,深化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历史课程育人质量。笔者拟就此略抒浅见,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一、在深度学习中培育核心素养,积极导向素质教育

所谓学科素养就是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来落实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且建议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深度学习是对学习状态的质性描述,强调对学习思想的本质理解、学习概念的批判获得、学习资源的有效迁移和学习问题的高级解决,从而促进学习意义的长期保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

譬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现实,从20213月部分西方国家挑起的中国新疆棉花事件,指控新疆强迫劳动宗教歧视切入,引导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说明我国外交部凭什么指责这些西方国家以己度人,进一步解释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的,这种极不合理的状态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由此带来了哪些影响,今天的中国人从中可以汲取什么历史经验与智慧。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开展探究活动则逐渐走向深度学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课堂也超越了应试教育的灌输——读背模式,而有了素质教育的意蕴,提升了课程育人的质量。

 

二、在作业改革中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作业是教学相长的着力点,在教育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那么,作业本该是前者,实则却是后者。国家为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明确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而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大量存在崇尚衡水模式,强调盲目刷题,死记硬背的现象,导致学生作业负担沉重,甚至厌学、弃学。推行作业改革,有利于使学生从被动性学习、接受式学习、枯燥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程育人质量。

高中历史作业改革,自然可以做出诸多有益的探索。除了立足学情,精讲精练之外,还可以设计前置作业,引导学生预习,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围绕教学中的核心概念与关键问题,设计课上作业,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课后作业设计可以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巩固提升,也可以着眼于课堂所学的拓展延伸,为适应高考增强开放性的要求,有必要尝试创新性作业设计。譬如,在讲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可以布置一项社会访谈作业,从自己的亲友中寻找经历过或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人和未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中青年人各一人,围绕抗战记忆的主题分别进行访谈并做好记录与整理,并在同学间进行交流汇报。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去完成,同时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口述史料,培育史料实证素养,在交流汇报中,从不同角度构建抗战记忆,丰富历史认识,深化历史理解,提升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提高了课程育人的质量。

 

三、在学科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保持学科特色,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是推动学科发展,取得创造性成果的有效途径。学科融合有助于改变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各学科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局面,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可以利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群体的榜样作用砥砺家国情怀。虽然历史教学中一直渗透着智育,但一线教师仍要进一步设计出有助于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问题,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古代希腊罗马。非常重视体育,被称为东亚病夫的近代中国人将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尚武精神与救亡图层的革命运动相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代中国更是以举国体制促进体育事业发展,诸如此类的素材都可运用于体育与历史教育的学科融合。可以在历史课堂的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态美、健康美、勤劳美,在对话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和鉴赏艺术美、秩序美,在项目式学习中引导学生演绎美、创造美。深挖历史教材,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不分贵贱等劳动观。[]还可以补充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还原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要通过历史教育教学不断吸取劳动知识,深刻体会劳动精神,从而树立良好的劳动态度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具体而言,比如在讲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时,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北方人民创造的典型的绿色建筑——窑洞,依托地形,凿穴而居,白天在黄土地上劳作,夜晚在窑洞里栖息繁衍;或者呈现依山傍水而建的四合院,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遵循着长幼有序的礼制观念,让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生态之美。

 

四、在四史教育中彰显学科优势,坚定自信培根铸魂

历史教育具有时代性,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时代赋予高中历史教育的使命。学史崇德,提高道德修养;学史明理,汲取思想养分;学史增信,筑牢信仰根基;学史力行,砥砺奋斗才干。这是全党党史学习,乃至四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学习的目的所在,然而,这又何尝不是高中历史教育意义之所在呢?历史学科在四史教育,尤其是党史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一线教师没有理由不发挥历史课程育人的这一优势,促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实现对学生的培根铸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并用好四史教育的课程内容,并注意分析相关内容在单元主题教学下的地位与意义。以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为例,有4课内容,涉及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其中第3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与第4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这三个子目,显然就涉及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通过了解和比较古今中外的各种政治制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制度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于国家和地区的制度都有其独特性,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相互取长补短,臻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人民和历史作出的选择,并不比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逊色,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在新形势下,广大一线同仁必须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教学内容整合等方面积极探索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从教书走向育人,努力提高历史课程育人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