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

[日期:2025-09-17] 作者:政治组 次浏览 [字体: ]

“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

  来源:解放军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迅速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

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发表《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东北军民不投降、不缴械,带枪到农村去,发动游击战争。这是中国的第一份抗日宣言,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争宣言。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处处挺立起不屈的脊梁。从1931年到1945年,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击日本侵略者达14年之久,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对日作战最早、条件最艰苦、斗争时间最长久的抵抗。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风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东北抗联将士以超越人类极限的忍耐力克服了举世罕见的困难,既要同异常寒冷、漫长的冬季生活作斗争,还要同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殊死战斗,随时面临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危险。

翻开抗联将士们的回忆录,许多章节让人不忍卒读:“50多天没有吃粮食”“百日未见油星、盐巴”“拧开子弹取火药消炎开刀”“为避免烧火暴露,冬天在雪地里只能抱在一起取暖。睡觉时哨兵半小时就要叫醒,否则会冻死”……开国少将王明贵曾是抗联的一名战士,当时他腿部中弹,硬是自己用剃头刀划开伤口,拔出卡在骨缝里的弹头。

记者穆青曾描述过东北抗联的艰苦处境: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亲身经历了无数苦难……但是,比起东北抗联遇到的困难,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我也读过中外战争史,看到过不少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事迹的报道。但是,论其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没有一支是超过东北抗联的。

习主席深情地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震撼人心”的是他的壮举、他的斗志、他的智慧、他的境界,还有他的信念。杨靖宇说:“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

这“火种”,是孤悬敌后、强敌环伺中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东北抗联队伍中,共产党员占20%~30%,多时达到40%~50%。这些用革命理论、科学信仰武装起来的抗联将士,成为抗联队伍的坚强核心。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日子里,周保中同志发自肺腑地说:“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接不到党的指示。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想念延安真像孩子想娘一样。”

这“火种”,是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中滚烫纯粹的爱国情怀。“抗日救亡”“不做亡国奴”是东北抗联将士的共同心声,他们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筑起了同仇敌忾的血肉长城。1936年5月,日本宪兵逮捕了东北抗联第五军副官长冯丕让的家眷做人质,企图胁迫他放弃抗日。面对敌人的劝降信,冯丕让愤怒地说:“我是共产党员,为了拯救东北数千万同胞,我和我的全家是可以牺牲的,我向党宣誓,我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这“火种”,是天寒地冻、孤立无援中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东北抗联有数万名将士血染疆场,以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冷云等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英勇顽强、不畏牺牲,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内,祭奠着5位“断头将领”:杨靖宇、陈翰章、汪亚臣、魏拯民、赵尚志。当年,是日伪军警把他们的遗首割下来,到处示众,妄图吓退和阻止人民的反抗,但这一切注定只是徒劳。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先辈最好的致敬,就是赓续他们的精神。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火种在,希望就在,力量就在。我们应学习和传承东北抗联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前途、把个人命运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爱党爱国、许党报国,用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军有我。自觉赓续红色血脉,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锤炼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在考验面前勇往直前,在挑战面前无所畏惧,确保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王萍)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

(责编:王潇潇、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