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亦"为钥,品读《卖油翁》中的处世智慧
[日期:2025-04-18] | 作者:语文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以"亦"为钥,品读《卖油翁》中的处世智慧
——王雨欣老师执教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公开课纪实
"在同学们心中,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潇洒文豪,还是'忧劳可以兴国'的耿直谏臣?"随着王雨欣老师清越的提问,一堂别开生面的《卖油翁》公开课在师生对话中徐徐展开。4月10日,我校语文组青年教师王雨欣以精巧的文本解读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带领七年级12班学生完成了一场文言文鉴赏的深度探索。
一、人"文"相映,趣理相生
课堂伊始,王老师以"学生眼中的欧阳修"为引,巧妙勾连旧知与新课。在初读环节,学生挑战无标点课文朗读,于句读停顿间触摸文言韵律。随后,学生们化身"故事讲述者",紧扣六要素复述情节,其"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与"卖油翁酌油自钱孔入"的对比叙述,已暗含对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
二、亦"字立骨,见微知著
课堂核心环节,王老师独具匠心地抓住文中四处"亦"字:陈尧咨"自矜""忿然""笑遣"的三处"亦",与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的淡然一"亦"形成鲜明对照。学生通过分组演绎、对比朗读,在"尔安敢轻吾射"的倨傲与"惟手熟尔"的从容间,逐渐剖开人物精神内核。当资料卡片呈现史载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的记载时,更引发对"技艺与境界"的思辨火花。
三、一词经纬,悟得三昧
在小组讨论环节,"手熟""睨之""微颔""酌油"等关键词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有学生以"手熟"点明勤学苦练之道,亦有同学从"惟"字品出大巧若拙的智慧。王老师适时点拨:"卖油翁的'亦'是看透世事的通透,陈尧咨的'亦'则是心境转变的轨迹",将课堂推向高潮。
课后延伸环节,学生对比阅读《笔说》原稿与课文删改版,在"取一葫芦置于地"与"置钱于上"的细节差异中,进一步体会欧阳修"文简意深"的笔法
四、刘端老师对此课进行了高度评价:
王雨欣老师执教的《卖油翁》一课,可谓层层递进,境界渐开,充分展现了文言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1.0版本“讲清楚”:课堂脉络清晰如钱孔沥油,从“亦”字切入,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带领学生疏通文意、梳理情节,文言基础扎实,教学框架稳如磐石。
2.0版本“讲生动”:通过无标点朗读、动作演绎、对比研读等多元活动,让陈尧咨的“忿然”与卖油翁的“微颔”跃然眼前。学生笑声与思辨交织,课堂如欧阳修笔下的“徐以杓酌油”,流畅自然,妙趣横生。
3.0版本“讲深刻”:以“亦”字为镜,照见人物精神底色;以“手熟”为桥,勾连古今匠人哲思。尤其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从一词一句中提炼出“大巧若拙”“骄矜与谦逊”等深刻见解,实现了从“文言”到“文化”的跨越,堪称“一字立骨,通文达理”的典范。
刘老师总结:此课将文言文的简练之美、中华智慧的含蓄之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田。
这堂课如一枚精巧的铜钱,王老师以"亦"为孔,让学生穿过文字之眼,窥见文言文"叙事见理"的隽永魅力。正如刘老师点评:"虚词不虚,一词立骨,这才是文言教学的化境。"
撰稿人:王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