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反常”之处,悟圣人之心
[日期:2025-04-14] | 作者:语文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析“反常”之处,悟圣人之心
——记八年级语文组王成敏老师人人献课
2025年4月10日,我校八年级语文组王成敏老师以杜甫名篇《石壕吏》为课例,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本次课程以“微课题探究”为核心模式,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探索古诗文教学的新路径。
课堂伊始,王老师以有关征战、徭役的诗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走进诗歌。接着由诗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分析战乱对百姓的压迫。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梳理出诗中“夜捉人”的矛盾冲突,并由此提出微课题方向:析“反常”之处,悟圣人之心。
学生采用分组探究,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学习,激活思维。
王老师将课堂分为三个探究环节:1. 文本细读。学生分角色朗读、演绎诗歌,标注关键字词(如“逾”“一何”“偷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意,并围绕“老妇的‘三苦’”(丧子、困窘、服役)展开讨论。 2. 手法解密。以“藏问于答”的叙事技巧为突破口,学生尝试补全差役与老妇的对话,体会杜甫“不着一字,尽显批判”的笔法。 3. 情感升华。通过理解诗人的“沉默”,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诗人矛盾行为的背后,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后研讨中,听课教师高度评价本节课的“微课题”设计,认为其“以学生为主体,问题导向明确,有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当然,在微课题选点,以及部分课堂引导环节,备课组与教研组也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此次公开课展现了我校语文组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创新实践,也为“双减”背景下课堂提质增效提供了范例。王成敏老师表示,将继续探索任务驱动与人文浸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经典文本真正“活”起来。
撰稿:王成敏
审核:付丽莎
上一条:共探教学质量提升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