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方案 (二)

[日期:2024-04-08] 作者:信息技术 次浏览 [字体: ]

在学校的引领下, 信息科技组于2008年开展了“ 信息科技学科课模建构”研究,历时6年自下而上建构了自主、合作、探究“激—问—探—练—拓”五环节学科课堂教学总模式,以及 信息科技学科各课型的分模式3个,较好地呈现了初中 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体系。

“学科课模”的建构与应用研究,对规范学科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学科课模”仍然是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范式的核心要素,闪耀着我校对课堂教学研究的智慧之光!

二、主要思路和改革措施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突破以往应试教育的局限,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观念,改革教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和创新的精神,主张将学习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去观察事物,新成新概念,探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重点,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开发,各种素质得到综合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研究的基本主张是:一切的研究都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范式研究对教师、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学生而言:能提高学生对 信息科技知识的兴趣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全面、深层次的交往与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在 信息科技方面学有用,学有所获。对教师而言: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教学实践经验和技能,营造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推进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以前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方法是随心,随意,我们在平时的上课中确实用了很多种办法,收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是就缺少对这些课堂教学的范式进行对比,进行优化,进行总结,没有把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系统归纳、范式化,所以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尽相同、甚至同一教师的不同课堂教学也差异较大。通过对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范式这个课题的研究,无疑将对 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整体品质提升产生极大的影响。

与新课标的新要求相比较,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变可以在“学科课模”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整合和拓展。

1、强化教学情境设计

信息科技教研组教师“教学情境设计”的意识是比较强的,但对设计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典型性研究不够深入,存在情景设计大多停留在课堂引入阶段,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特别是知识的生成和运用情境设计还比较薄弱。

2、强化大单元教学

零散的知识不能形成智慧。现省编信息科技新教材本身就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单元编写。但大家在教学实施的时候却有比较强烈的“知识点和考点”教学情结,学生很少能在一个连续的整体中去建构知识,导致意义建构和迁移能力较弱,基于核心概念的大单元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大突破。

3、学科微课题学习

用“学科微课题”的学习取代“虚假探究”“浅表学习”,是我校学科课程高质量校本实施核心。“学科微课题学习”是将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问题转化成学科微课题或学科微专题,教师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建构。

4、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学科教学范式要发生转变,首先思考的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如何知道学会了”等系列问题;其次是鼓励教师在部分课堂要大胆“让教于学”,通过学生的讲、评、练让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5、提高作业(任务单、导学案、试题)质量

信息科技学科一般不布置课后作业,于是在课堂中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作业设计就格外重要,信息科技课堂中也常常使用任务单和导学案来实施教学。将 “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任务目标”,推进基于课程视域的作业(任务单、导学案)设计,一是重点解决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分配问题;二是统整任务单、导学案、课后作业外购资料的“一体化”功能;三是解决好作业设计的分层分类问题,确保作业设计丰富性、针对性、适切性。

在优化学校自主、合作、探究“激—问—探—练—拓”五环节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整合学科导学案、作业设计、任务单、微课题 等信息科技课程资源,推进学科内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度实施,建构具有成都立格实验学校特色的信息科技新授课、复习课的学科课堂教学范式,凸显学科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