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python程序

[日期:2023-12-07] 作者:信息技术 次浏览 [字体: ]

                                                                我的第一个python程序

                                                                            詹  超

 

学情分析:本课选自川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节《我的第一个python程序》。主要包含在python中利用

print()函数编写我的第一个python程序,了解编程的基本概念。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在python中使用

print()函数,运行程序,掌握python的基本语法,还能够掌握python中的画图技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编程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在python中使用print()函数的方法

3.使用print()函数时,格式的注意事项

4.掌握编程环境下的运算功能,画图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创设情景、任务驱动的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讲解演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等环节,通过自主练习与尝试,体会面向对象编程思想,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3.采用分组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合作交流,倡导合作、探究学习。通过课堂分享与交流,能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与拓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使用python编程,感受python语言的丰富功能,增强学习python

编程的兴趣。

2.在调试程序过程中,培养高效、严谨的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设计能力,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交流讨论来完成任务,增强互助协作精神,养成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在python中print()函数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使用print()函数时,格式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操作、比较

四、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健全人格要素:

1.自知、自信:通过操作探究来解决问题,有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促进人际交往:遇到困难时,主动和同学沟通,寻求帮助,形成合作互助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

3.持久、效果:通过编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形成良好持久的学习氛围和效果。

七、课堂教学模式:激趣引入(展示机器人和学生对话的小视频)—提出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什么软件来实现人与机器人

之间的对话呢?)—实践探究(使用python中print()函数,运算功能,画图功能)—展示交流(将作品提交并展示讨论)

—拓展延伸(1.画不同的图形;2.input()函数的应用)

八、学科核心素养:

    1.科学精神:掌握编程基础知识

2.健全人格:上有单独说明。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欢欢在三星堆博物馆门口与机器人的简单对话。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通过一个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把学习内容贯穿到故事线中,将学习内容具象化,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老师就python话题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python有个初步的印象。

 

 

 

学生观看,聆听,并思考python的特点

 

观看、聆听,带入故事情境利用生活化的场景,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把学习内容贯穿到故事线中,将学习内容具象化

二、提出问题,分解任务

师:欢欢在三星堆博物馆门口与机器人的简单对话是怎么实现的呢?

 

学生展开讨论

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讲授新课,引导学生在计算机上找到python并打开。

 

 

 

 

 

 

 

 

 

 

 

 

 

 

 

 

三、师生合作,探究实践,边学边练

 

 

 

 

 

 

 

 

 

 

 

 

 

 

 

 

 

 

 

 

 

 

 

师:如何掌握python中print()函数的使用方法呢?那么我们现在就一步步来学习,来实现吧。

让学生找到并打开python软件 

(一)、打开python,并在界面上输入自己的名字与其打招呼。尝试输入自己的名字,观察python的结果

直接输入自己的名字,并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要让计算机去做什么,必须发出正确的指令。(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失误可以敲击回车键重新输入

(二)、介绍python编程中重要的指令print():

对print()函数使用规则的进一步加深实践

练习1:

A:print(你好,我叫欢欢)

B:print(你好,我叫欢欢”)

C:Print("你好,我叫欢欢" )

D:print("你好,我叫欢欢)

学会解决遇到的问题,找出问题所在

1、字符记得加引号

2、英文符号要牢记

3、注意英文大小写

4、引号必须成对用

)、print()函数不仅能让电脑在屏幕上显示文字,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如运算功能

print(8+5)

print(“8+5”)

print(2*4)

print(2*4)

print(“”*10)

)、通过不同语句的对比,找出规律,总结规律。找到解决方案

提问:同样的2*4,加上引号输出的结果就不同了?总结引号的作用

(五)、通过解决更难的问题,引出另外一种编程模式学会从IDLE交互式编程环境进入代码编程环境。学习在代码编程环境下用“*”画菱形

)、文件的保存:在代码编程环境中输入并运行

 

 

 

 

打开python,观察python的界面组成。

尝试输入自己的名字观察python的结果,总结错误原因

 

 

 

 

利用已学知识观察题目,找出错误。

 

与老师一起总结print()函数的注意事项。

 

在计算机上尝试利用print()函数打印其他语句。

 

尝试用print()函数打印其他语句并思考以下问题:

在应用过程中:

1、是否出现红色报错?如何寻找错误并修改?

2、什么情况下需要加“引号”? 

 

 

学会从IDLE交互式编程环境进入代码编程环境在代码编程环境中输入并运行教师讲授学生认真听并掌握操作方法 

 

 

 

 

总结错误原因开启新知引出编程的概念

将学习中的重、难点分解成一系列小任务,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

 

print()函数使用规则进一步加深

 

 

 

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找出问题所在,总结问题

 

 

通过编程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通过交流讨论来完成任务,增强互助协作精神,养成合作意识。

 

 

 

同学们在应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主动和同学沟通,寻求帮助,小组之间形成合作互助解决问题的氛围。

相互学习讨论,促进人际交往。

四、展示交流,作品评价

老师展示同学完成好的部分作品,师生共同展开点评。

学生和老师共同点评作品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五、拓展延伸

1、制作不同的程序图案

2、input()的应用

 

学会从IDLE交互式编程环境进入代码编程环境。

在代码编程环境下输入并运行

提出新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六、课堂小结

1、print()函数的用法

 

2、两种编程环境的应用

 

3、掌握编程环境下的运算功能,画图技巧

 

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大胆尝试、探索,能够对编程基础知识进行熟悉和操作,初步掌握编程基础知识的应用

学生总结归纳相关操作要领,通过进一步熟练操作,从而起到知识拓展目的。

 

十、课后反思:

    通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该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

,愿意接触和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由于学生成长环境与学习环境不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在运用计算机

解决问题时,不同学生对编程语言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动手操作能力也会有一定差距。需要老师更耐心的指导,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下一条:制作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