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模研究——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性学习”教学模式

[日期:2014-09-29] 作者:信息技术 次浏览 [字体: ]
 

初中信息技术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性学习”教学模式

双流中学实验学校信息技术组  付秀军  旷勇  宋云霞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在普通高中设立信息技术科目,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未来公民奠定基础,是我国在全球性信息化建设竞争进程中,抓住机遇,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抢占制高点的必要保证。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已经在全国中小学中普遍开设,经过几年的实践建设,结合国家新课改的精神,信息技术课程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学科现状:信息技术学科目前还没有完整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地各学校教学内容并不统一,而且差异性还相当的大。另外信息技术并不作为中考的科目,仅仅在初二阶段有全市的毕业考试,毕业考试由于面向全市所有学校,要求并不算太高,这样给了条件较好的学校足够大的空间来发挥,信息技术学科可以充分体现和深掘新课程的理念并在教学中大力推广,在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方面有很大的空间。目前成都地区使用的省编信息技术教材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的第一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这在省编教材中有比较突出的体现。④目前省编教材还有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知识不太成体系,教学内容前后的难度的安排和逻辑层次不是很分明,学生的实际需求跟教学内容有脱节的现象。

因此,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多少现成经验可循,只能靠自己摸索,在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如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教材内容缺乏趣味性,学生沉迷于上网等等。因此,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专题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研究子课题,希望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从而掌握优质的学习方法,提升信息素养。

随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重视,建立起校园网的学校越来越多,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已初步形成,四川省已经在2006年全面推行信息技术新课程,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已经具备了客观的软硬件条件,如何贯彻新课程的要求,如何利用优良的信息技术条件上好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正是目前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

二、指导思想

1.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当前事物意义的过程。”

2.人本主义的观点:“人的取向是成长、健康、独立自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每个人都具有潜质、是有价值、有尊严的。人有能力产生自觉,认识和主宰自己的命运。”

3.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现在已研究清楚的有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七种智能。不同的人智能组合不同,几种智能同等重要没有高低之分。

基于以上三个主要的理论,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思想和手段。

三、现状分析

1.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着眼点还在于如何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上好上,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从而造成了目前信息技术课就是学习软硬件知识的普遍现状,甚至有些地方开设信息技术课只是因为它是必修课要会考,完全成了一种新的“应试教育”。

2.信息技术课程同其他学科的整合不尽人意,目前还是只有老师的整合而学生的整合不够,并且作秀多于实用,这也反映了现在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还不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不高。

3.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没有起到发展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信息技术课堂远没有网吧对学生的吸引力大,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厌学现象严重。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看法严重冲突。

4.国内虽然有不少人特别是一线教师提出的一些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但对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还不够,还没有可以普遍意义上进行推广的经验和方案,也缺少这方面的实证研究。

四、研究目的

研究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专题学习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彻底重构,突破信息技术课上成“计算机操作课”和单纯作为一门学科来上的顽症,切切实实把信息技术课程理念贯彻到实处。

1)创设出一套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专题学习教学的新模式,通过教学新模式实践,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的能力,养成一种“学技术”与“用技术”相互融合的学习方式,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2)在新的教学模式指导下,创建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研究,构建知识体系;设计灵活开放的学习活动,多方位开辟信息来源,充分提供应用工具,随时获得必要的指导,形成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形态;自主确定活动的评价指标,从单纯统一测试给出鉴定性结果评价转变为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形成客观的、切合实际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让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专题学习“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创设问题情景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资源,结合现实背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有主动的利用网络资源来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维目标原则: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准确、全面、具体,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应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知目标的设置应具有层次性,符合各类学生的实际。

活动性原则:信息技术课实际上又可以分为“以活动为中心”与“以问题为中心”两大类教学基本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更多的是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基本目的,通过活动来解决问题并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

主动、有效参与原则:“让学生提员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参与形式,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自主发展。

平等交往与和谐互动的原则:课堂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交往,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教师善待学生,营造师生个体交往、师与生群体交往、生与生个体交往、生生间的群体交往的不同交流形式。在师生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生生相互取长补短,彼此倾诉、关注,求得互相沟通、理解。

自主探究原则:网络环境下的专题式教学,学生是以研究者的身份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资料参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问题的结果,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意义建构,达到学习目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及时反馈和激励、多元评价原则: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收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空,及时解决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时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学生创造环境让他们主动的表现自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成功,体验成功,从已有的成功中获得激励。因信息技术刚好是在课堂内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和学校效果的反馈,因此评价的方式和主体都是可以多元化的。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操作程序的各个环节也有一定的区别,下面再对各个环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说明:

 

 

在这里对Model教学平台作特别的说明,因为县研培中心正组织全县教师积极参与县级课题《Model教学平台的应用与实践》的研究,Model教学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Model教学平台主要应用于各级网上教学,特别是在各大专院校,实用于自学能动性高,自学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具有组织网络教学资源,网上评价与反馈的功能。

 

七、实用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究竟怎么样的学习才算是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性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和学习活动网络化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和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

  网络只是环境,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1.学习内容问题化: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呈现的形式可以是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学习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形成的网页(PPTModel平台等形式)形成的的教学素材资源,或通过课本、网络资源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所以在我们信息技术课程中那些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教科书上资源较为匮乏,综合性较强,有探索交流价值的章节就适合采用网络环境下的专题学习的教学模式。

由于信息技术的一般课程也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那么我们的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性学习与一般的信息技术学习使用的网络途径究竟有哪些不同呢?我们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性学习首先是围绕着一个具有探索探究的专题内容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网络的共享功能,实现资源相互调用;可以使用网络的搜索功能,到网络上检索到更多的学习资源;也可以由教师制作专题学习网站,在这个专题网站中尽可能包含多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形成网络资源积件;也可以制作网络程序,比如网络反馈平台,利用特定网站等来辅助我们的教与学。当然在我们的学习中也可以适当的采用其他的教学方式加以辅助。

在这里,我们对信息技术川教版共4册书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以下课题比较适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思想下的网络环境下专题性教学模式。

七(上)

七(下)

1课:信息与信息社会

2课: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3课: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4课:计算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7课:多媒体计算机

8课:计算机数据安全

9课:计算机操作系统

14课:让电脑帮助自己

综合实践活动课:生活与信息技术

10课:软件的安装与删除

综合实践活动课:图书信息的分类与管理

八(上)

八(下)

9课:编辑工作表

10课:工作表中的排序

11课:制作柱形统计图

12课:制作饼形统计图

1课: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2课:认识因特网

4课:信息的搜索

14课:建立自己的网站

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办自己的Blog

八、注意事项

 1.学习任务的设计

   (1) 解决问题的设计:基于网络的专题性学习,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教师通常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2)真实性任务的设计:基于网络的专题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群体学习几种,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3.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

   这种模式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组织、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指导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指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补充片面的认识。

(3)加强异步指导。在这里的异步指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的个别指导。个别指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适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适时实现。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

九、网络环境下专题性学习的评价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性学习在组织模式上开放性强,主要以学生的自学和探究为主,另外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在考试评价上不太规范,因此对于学校效果的监督不到位,特别是对于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和预测,学习效果的评价比较难。

比如上面“电子商务与网上购物”这一课评价就非常难,因为这课在学校范围内的操作性不强,这样的一些课题,书本上的内容不是学习的重点,而是要通过这次探索活动,熟悉在网上学习的一般方法,以后在任何网站都能快速的完成网上购物。那么这样的教学活动,学习效果怎么来评价呢?

我们一般采用课堂活动性练习来检测、落实学习内容并且对活动过程进行评价。首先,信息技术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课后任务的,因此需要在课堂上对该落实的东西落实下去,那么网络环境下的专题学习方式中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呢?这一切应该通过对计算机或者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来实现,比如在计算机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中,为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结构的认识,设计了知识抢答这个环节,那么网络教师里面安装的抢答系统就可以在公平性方面起到作用,下一个环节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总体认识,又利用计算机软件形式给学生提供练习而不是传统的纸笔练习;也可以自己编制网络程序,比如作业提交和实时监控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和评价,在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上攀枝花贝制老师制作的网络反馈平台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我们的教学是活动性的,特别是对于大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的学习效果应该怎么来评价呢?

一、评价性多元性制度

一是强调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教师等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活动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是评价标准是多元的,肯定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反对以简单的量化手段划分等级,从多方面来探讨证明这个构思的合理性,可以从功能、审美、社会、经济或环境的角度,也可以从学生参与热情、重要度、意志等角度来评价。(见表一)

表一:

多元性评价表

 

等第

内容

A

B

C

互评

师评

学期总评

参与态度

能主动组织和参与活动,表现积极。

能参与活动,但主动性不强。

有时参与活动,有时不参加。

 

 

 

 

 

 

合作程度

小组成员友好配合,互相帮助。

在合作活动中,做好自己的一份。

没有交流,甚至与他人产生矛盾。

 

 

智力表现

头脑灵活,点子多,活动中有创意。

主要听或看别人的,以模仿为主。

完全依赖老师,独立活动能力差。

 

 

活动成果

有作品或论文展示,质量高,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基本完成活动过程,论文、作品一般。

没有完成或完成的质量非常差。

 

 

评价采取自评、互评、综合评的方式,以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程度、智力表现、活动成果四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评价的过程性制度

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提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或者没有得出所谓的“科学”结论,只要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的发展价值。通过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体验成功的情景。

以上的评价机制在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性学习中尤为重要,而且在实际操作中都要给出固定的评价量表,这就是在本期的实践中发现的最重要的一点。

十、实践反思

通过近三年来不断的实践,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性教学模式主要的优缺点如下,优点:1、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的主动,学的乐意;2、实现了信息技术理论课学习中也以学生的操作、思考和练习为住;3、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4、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一定基础;5、倡导了一种中学可用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缺点:1、少部分弱势的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有限;2、因为学习的自由度和网络的存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约束有限。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班级和不同水平的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各种教学方法和网络专题性教学模式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双流中学实验学校信息技术组

201212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四川剩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论坛》2003增刊之《建构主义终述》及《多元智能理论》
3
.四川人民出版社《信息技术》教材
4
.个别资料引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