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渗透健全人格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概念的界定

[日期:2020-04-22] 作者:信息技术 次浏览 [字体: ]

课题概念的界定

我们提出的健全人格是以心理学为基础,但延伸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意义。

人格: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各种意识倾向与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人格从内在上决定着人的行为倾向,所以人格是决定着人的未来发展的内因。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倾向决定着社会的状况,所以人格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健全人格:是研究人具有什么样的人格,即具有什么样的意识倾向,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行为方式,才更有利于个人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也更有利于社会全面可持续地发展。换言之,更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格是健全的人格。

初中生的人格教育:人格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建立发展起来的。因此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既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也有后天个体所处的环境因素,这一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要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教育对人格形成和定型有着深远的影响。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健全人格教育的实践探究:

从前面的研究背景我们就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学科综合性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强大优势。我组《初中信息技术渗透健全人格教育的实践研究》子课题是在学校《初中生健全人格教育课程研究》总方案的指导下,立足于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课和学校科技节等各类活动中,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三维目标,从知、情、意、行将健全人格教育全面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具有一定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策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善于接受国内外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