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渗透健全人格教育的实践研究 研究背景

[日期:2020-04-21] 作者:信息技术 次浏览 [字体: ]

一、 研究背景

国家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整体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确立了“人本化、规范化、创新化、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和“自主、合作、务实、求新”的校训。办学理念决定了学校必然选择素质教育之路。经过认真研究,学校选择了“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努力创建并实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理念的素质教育模式,开发校本课程为其中的一个重点,因此学校提出了德育教育课程化。为了在德育中落实“人本”理念,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努力推进德育的课程化、序列化、活动化,构建以“健全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课程体系。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需要。

1. 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大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的界定: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①信息意识

一个人有没有信息素养、有多高的信息素养,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有多强,即碰到实际问题,他能不能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进行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

②信息能力

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但能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则要看有没有信息能力了。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能力。

③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同时也引出许多新问题。如个人信息隐私权、软件知识产权、软件使用者权益、网络信息传播、网络黑客等。针对这些信息问题,出现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这就形成了信息伦理。能不能在利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体现了一个人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

这三者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并渗透到信息能力的全过程。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激发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应用信息的意识。信息道德则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确应用的保证,它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信息道德直接跟人的思想观念、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紧密结合,跟人格教育直接关联。

2.信息技术教学中带来的便捷与威胁并存

近年来,电脑走进学校,为我们初中学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信息获取渠道,并使基于网络进行的自主探索学习成为可能,这无疑对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数字化乐园中,是非、善恶和美丑俱存。电脑及其网络对我们初中学生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和极强的吸附力。另外,在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由于过分地强调人机交互,以虚拟的情景替代了现实的存在,而忽视了师生情感交流,这些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甚至很多教师都只关注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技术层面的问题,只看到电脑及网络的“亮点”和优势,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忽视了信息网络的负面效应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形成阶段的初中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同时,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或者不道德的行为。

3.我校学生在相关领域所表现出的人格不健全的现象

①在信息技术课上喜游戏、聊天、帖吧、网络小说等,有出入网吧的现象;

②在网络上有不同于现实的表现,有不符合网络道德,网络文明的行为;

③不注意、不具备网络安全的基本常识,不懂得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以为网络是片完全自由、开放的领地;

④易接收网络上传播的新奇的社会文化现象,而忽略对它们的辨别;

⑤不爱护学校微机室、教室多媒体设备,不能安全规范使用相关设备,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容易出现的违纪违规现象;

⑥感知信息技术中的美,技术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4.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稳步推进、逐步完善,健全人格教育课程实际上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一个重要序列。而信息技术作为广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四大组成部分之一目前的教学却往往局限于课本本身,忽视拓展与外延,忽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信息技术与健全人格教育相结合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也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迫使我们开展相关的研究。

基于以上三个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将人格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必要的结合就成为了必要。

创新点: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也有健全人格这一核心素养,但我校的健全人格要素内涵更丰富,基本覆盖了一个人成长发展的所有指标。我校的健全人格教育并非另起炉灶,在以前的教学设计中也明确要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健全人格教育与此高度贴合。以前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明确的指向,而我校的健全人格教育要素为此提供了具体而全面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