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信息技术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前言

[日期:2019-05-28] 作者:信息技术 次浏览 [字体: ]

执笔:付秀军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大致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基础性等特点。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储存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立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最主要的目标正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即提升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为了从中国实际出发,面向世界与未来,培养全面、有个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并有利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根据学校实际出发制定了校本核心素养体系。信息技术在“科学基础”、“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健全人格”方面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原则有:创设情景原则、互动合作原则、探究性原则、三维目标原则、个性化原则和激励评价原则。基本理念有: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注意提供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注重实践和创新,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静心实践,有空间发挥想象力。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形成对人与世界的多元理解力,负责、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共同体中,全面提升信息素养,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中国公民。

基于以上现实和要求,我们构建了“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整合”和“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与操作实践”三种大的教学模式。其中“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性学习”教学模式天然的反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校本核心素养“学会学习”方面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广义来讲信息技术本身就属于一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依据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目标,扩大信息技术的综合面,将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整合起来无疑是一个好的方向。该模式对校本核心素养“实践创新”有比较充分的体现。前面这两种教学模式近似项目式学习,而项目式学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与操作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信息技术的两大部分内容来划分,在于具体指导平常教学的操作细节、实施方法和思想,是常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一个操作说明,研究总结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