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内页

聚焦 “双新” 育素养 共探科学育人新路径 —— 我校科学组研讨 “三维培育法” 赋能思维与态度养成

[日期:2025-09-29] 作者:admin9 次浏览 [字体: ]

2025 年 9 月 29 日,我校科学组全体教师齐聚研讨室,围绕 “双新” 背景下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培育的实践难题展开深度交流。德育处李楠副主任莅临指导,现场分享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的 “三维培育法”,为破解教学困惑提供了清晰路径,引发热烈反响。

研讨伊始,“科学思维抽象难落地、科学态度隐性难培育” 成为在场教师的共识。大家纷纷坦言,一周两节科学课需兼顾知识传授、探究实践与素养培育,常陷入 “力不从心” 的困境。针对这一核心问题,分享者结合丰富课例,系统阐释了 “三维培育法” 的实践逻辑与操作策略。

情境锚定:让思维训练 “看得见、用得上”

科学思维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在真实问题中‘练’出来的。” 分享者提出,脱离情境的方法教学往往导致学生 “课上听懂、课后不会用”。为此,其探索的 “情境锚定” 策略,将思维训练与知识学习嵌入生活化问题场景。

在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学案例中,并未直接讲授 “控制变量法”,而是以 “妈妈泡感冒冲剂如何更快溶解” 的生活问题切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 “用热水”“搅拌” 等猜想。通过追问 “验证猜想需保证哪些条件不变”,促使学生自然萌发控制变量思维,再经实验探究与思维导图梳理,清晰呈现 “提出假设 — 控制条件 — 分析数据” 的思维路径。这一过程中,“生活关联、开放包容、阶梯递进” 的情境设计三原则,更让在场教师明晰了有效情境的构建方法。

过程渗透:让科学态度 “做出来、内化深”

针对科学态度培育中的 “说教困境”,李老师强调 “态度养成藏在细节里”。在 “物质的变化” 教学中,两个小组对 “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化” 得出相反结论,分享者并未直接纠错,而是引导两组复盘实验过程,最终让学生自主发现 “未考虑燃烧气体逸散” 的问题,并主动提出用密封容器重新实验。这一细节生动诠释了 “尊重证据、严谨求实” 态度的培育之道。

日常教学中,实验前的 “操作步骤撰写”、实验中的 “异常现象记录”、实验后的 “小组互评” 等 “态度渗透点”,以及聚焦具体行为的 “态度成长记录表”,摒弃了传统评价的笼统判定,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感受科学态度的内涵,实现从 “被动接受” 到 “主动践行” 的转变。

跨科联动:让素养培育 “融起来、广起来”

科学素养的培育不应局限于科学课堂。” 李老师提出的 “跨科联动” 策略,通过与多学科教师协同,为素养培育拓展了 “隐性课时”。与数学学科联动,将气温统计数据用于分析植物生长规律,强化数据思维与证据意识;与语文学科结合,以 “实验说明文” 写作驱动学生规范记录探究过程,提升逻辑表达能力;与美术学科合作开展 “科学创意展”,在环保工具设计中融合科学原理与创新思维,实现文理素养的协同发展。

李楠副主任在总结中对 “三维培育法” 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这一方法精准把握了‘双新’素养导向的核心要求,将抽象的思维与态度培育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教学实践,为解决科学教学中的‘两难’问题提供了有效范式。” 他鼓励全体科学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持续探索完善,让科学课堂既有 “知识的深度”,更有 “思维与态度的温度”。

此次研讨搭建了经验共享的优质平台,有效破解了 “双新” 落地中的实践困惑。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将把 “三维培育法” 融入后续教学,以更具实效的方式培育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助力 “双新” 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04476a578c5c690b2335d7a4020a34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