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之窗 > 安全处 > 新闻内页

拒绝欺凌,健康成长

[日期:2025-09-24] 作者:安全处 次浏览 [字体: ]

与人交往是人生中的重要课题。青少年时期是成长关键期,家长、老师更应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他们免受伤害。


  哪些行为属于学生欺凌?防范欺凌,学生应该怎么做?这些我们都应了解——


一、哪些行为属于学生欺凌?

  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学生欺凌主要包含以下五方面:

  1.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他人身体或者恐吓威胁他人;

  2.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

  3.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

  4.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5.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二、出现这些情况,孩子可能正遭受欺凌!

  1.身体经常出现难以解释的伤口;

  2.书包、文具、衣服等物品出现丢失或破损;

  3.借以各种理由,要求请假在家休息,或者不想上学、迟到、旷课、逃学,家长陪伴到校后,害怕家长离开;

  4.出现失眠、噩梦、食欲下降、精神恍惚,心不在焉等异常行为;

  5.在家沉默寡言,出现焦虑、沮丧、悲伤等不良情绪;

  6.学习状态差,成绩下滑;

  7.以各种理由向家长要钱甚至偷窃家中财物;

  8.拒绝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或谈论时闪烁其辞,兴致不高。

  当孩子出现以上这些现象,请家长及时与老师联系,校内校外紧密关注,仔细甄别孩子是否遭受了学生欺凌。


三、预防学生欺凌,应该怎么做?

  (1)学生篇

  1.不做受害者。

  在校期间与同学友好相处,宽以待人,不采用过激方式去解决矛盾;

  不携带贵重物品到校,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不独自前往偏僻场所;

  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2.不做欺凌者

  在校不与同学发生冲突,不打架斗殴,不拉帮结派,不欺负他人。

  3.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拒绝煽风点火,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应该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2)家长篇

  1.以身作则,杜绝实施暴力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谈举止、性格特点都会对孩子产生长远的影响。请各位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性解决问题,为孩子树立一个正向的好榜样。

  2.帮助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

  孤僻、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遭受学生欺凌。各位家长应从小教育孩子珍爱自己、善待他人,珍惜同学友谊,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友善与人交往。

  3.加强防欺凌教育

  加强对孩子的法治教育,增强孩子的法治意识、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以免受到不法侵害。

  严禁孩子在校内校外“拉帮结派”,教育孩子既不做残忍的施暴者,也不做软弱的受害者和冷漠的旁观者。


四、遭遇学生欺凌,应该怎么做?

  (1)学生遭遇欺凌怎么办?

  1.保持镇定,确保自身安全,不盲目反抗。可以试着通过警示性的语言击退对方,或者通过有策略的谈话和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但是不要激怒对方。

  2.寻找机会逃离,必要时,可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事后,一定要及时跟家长和老师反映情况或报警,不能忍气吞声。


上一条:远离危险玩具
下一条:没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