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馨园 > 科学 > 新闻内页

“双新”落地中,破解“课时少、要测试”的实践路径 ——科学组研讨 “双新” 背景下教学平衡之道

[日期:2025-09-22] 作者:admin9 次浏览 [字体: ]

2025 年 9 月 22 日,我校科学组在科学办公室开展了一次深入且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科学组全体老师以及李楠副主任共同参与了此次研讨,聚焦 “双新” 要求下科学教学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活动中,余丽老师指出,“双新” 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跨学科思维,但目前每周仅有两节科学课,且期末还需面对测试,如何平衡 “素养培育” 和 “知识达标” 成为科学老师们共同的 “痛点”。对此,有老师分享了在过去几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 “三维破局法”。

课堂提效方面,改变以往将 “探究” 和 “知识巩固” 拆分成两节课的做法,尝试 “1 节课里藏双任务”。前 25 分钟聚焦 “探究实践”,后 15 分钟紧扣 “知识落地”。例如在教授 “植物的根” 一课时,调整教学流程,先以 “怎么让萎蔫的小苗活过来”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生自然想到浇水,进而观察泡在水里的根的变化,甚至开展根吸水实验。待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根能吸水后,最后 15 分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根的作用,并穿插小测试题,将探究结论转化为知识。同时总结出 “课堂提效三原则”: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目的,指向核心知识点;复杂实验合理拆分,不占用过多课时;采用多样化复习方式,避免满堂灌。

测试转型上,认识到 “双新” 下科学测试不再是单纯考 “背定义”,应把 “测试” 融入日常探究活动。如期末考 “生态系统”,不再专门花时间划重点复习,而是组织学生开展 “生态瓶小项目”,分组设计方案并课后养护生态瓶。期末时,学生提交观察报告,回答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最后进行简短选择题小测。此外,还设计了 “平时测评清单”,涵盖课堂探究表现、课后小任务以及期末书面测试,既符合 “双新” 素养导向,又减轻学生期末复习压力。

资源借力途径,借助 “课后服务” 时间开展科学社团课,每周 3 次,每次 40 分钟,用于进行耗时久的探究活动,如 “校园水质监测”“简单机械制作” 等,让学生探究更深入。同时,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老师开展跨学科合作,语文老师布置 “科学实验日记”,数学老师让学生统计 “一周的天气情况”,增加学生科学学习时间,培养跨学科思维。

在组员补充讨论环节,赵亚杰老师提出要保护学生好奇心,通过课前 3 分钟播放前沿科学内容聚焦本课,同时关注班与班教学进度差距以及特殊学生帮扶问题;李雅颖老师建议开展小组评比,让优秀小组进行实验演示,并与校园科技节相结合,举办实验能力考核赛。

此次教研活动达成共识,要将正课与选修课、社团课相结合,融入科学前沿内容,创设情境,提升探究活动有效性,保护学生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让有限的科学课既能落实 “双新” 要求,又能让学生爱上科学。后续,科学组将按照此次研讨结果,积极开展教学实践调整,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发展的科学教学模式,让科学课既有探究的温度,也有测试的底气。

c41562b30eb4acdebf8f551cd5fe4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