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内页

科创筑梦启新程,深耕立格育英才——附小科学组召开期初工作会议

[日期:2025-09-01] 作者:admin9 次浏览 [字体: ]

时序轮替,秋色渐浓,新学期的科学教育征程即将启航。为切实提升科学教育教学质量,锤炼教师专业素养,锚定学科教研方向,科学组全体教师经深入研讨,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以期凝聚共识、协同共进。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根本遵循,紧扣《成都市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及双流区科创教育示范区建设要求,延续探趣启智、科创筑梦育人思想。立足白河生态带、空港科创园等双流本土资源,深化课程融合、校社联动、数字赋能模式,以高效实验教学为主线,推动科学教育与生活实践、跨学科学习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师生科学素养。

二、工作目标

1. 课程建设:实现国家课程与双流地域资源(如空港科技、湿地生态)深度融合,跨学科主题学习覆盖率达40%,开发1-2个具有双流特色的校本课程模块(如空港科学探秘)。

2. 教师发展:100%教师完成新课标进阶培训,培养2名校级骨干教师、1名区级骨干教师,教师教学成果在区级及以上赛事获奖率提升20%

3. 学生培育:学生参与科创活动比例超85%,在区市级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数量较上学期增长15%,形成基础+提升+竞赛的实践活动体系。

4. 资源整合:完善校园科创空间+双流科技馆+白河湿地实践网络,升级学科资源库,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全覆盖。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深耕课程改革,融合本土资源赋能教学

1.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梳理1-6年级教材,结合双流空港新城特色,在运动与力单元融入飞机飞行原理探究,在生物与环境单元设计白河湿地生态观察项目,10月完成单元教学设计调整。推行“1+1”跨学科模式:每单元搭配1节融合课(如科学+语文的湿地观察日记、科学+美术的未来空港设计),11月开展首批融合课展示。

2. 校本课程开发

启动《双流科创探秘》校本课程,低段聚焦空港趣味科学(如飞机模型制作),高段侧重湿地生态研究11月完成初稿并试点教学。联动双流区图书馆,利用双流科创名人展资源,开发科学家精神主题课程,每月开展1科创人物故事会

(二)赋能教师成长,筑牢专业发展根基

1. 强化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

目前我校有5名专职科学教师,大家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进取精神,但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理解尚浅。本学期将组织全员深入学习《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及20242025版新教材,通过专题研讨吃透编写意图,树立多元化评价观。827-28日,全员参与双流区小学科学教师新课标、新教材、新实践专题培训,经自主研习、集体研讨、年级细化分析形成学习心得。本学期,我们将持续参与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加法系列公益培训,激发学习热情,提升教学综合实践能力,夯实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基础。

2. 抓实常规管理,提效课堂教学

严格执行课程纲要撰写与核心知识点梳理,立足学情备好教案,创造性使用教材,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备课需吃透课标要求与核心素养,结合教师教学参考书进行二次加工;推行深备课、实上课,不备课不进课堂。延续六环节集体备课模式(个人钻研个性教案集体研讨共性教案课堂实践反思总结),固定周一上午第2节课在科学办公室开展活动。期中组织教学质量调研分析,针对性解决问题,同步加强后进生兴趣与习惯培养。

3. 深化教研联动,提升业务水平

每周至少开展1次教研组活动,聚焦政策学习、课改动态研判、集体备课、经验交流等。本学期除参与学校人人献课外,申报1-2节区级教研课,邀请教研员指导,破解教学难题。建立外出培训反馈机制:参训教师回校1周内分享学习内容,轮流撰写书面记录,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学理论、研教法、互帮扶,整体提升业务能力。

4. 整合教学资源,建强学科数据库

在现有1-6年级教案、课件、教具等资源基础上,结合20242025版新教材,依托爱牛参考资料进行二次备课,期末将优化后的资料上传至QQ群资源库,按年级分工更新。同步整理选修课资源,聚焦一二年级趣味实验、三四年级科学制作、五六年级发明创造,筛选优质课程补充入库,营造协同发展的教学氛围。

5. 聚焦课题研究,提升科研素养

全组教师依托学校课题研究基础,聚焦科学学科特点拓展二级子课题,推进《基于双流本土资源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设计研究》立项工作。间周开展1次主题教研,采用课例研讨+同课异构形式,12月形成2个典型教学案例,新增双流本土探究案例包(如白河湿地观察手册),期末完成资源库数字化更新。

落实五个一科研任务:每两周提1个教学问题、每月写1篇教育叙事/反思/个案、每学期上1节研讨课、制1个微课、撰1篇教学论文。

(三)丰富学生活动,培育科学素养

1. 以科技节为载体,夯实实践基础

作为科技节主力学科,以参与、合作、创新、成长为主题,依托科学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指导学生完成五小作品(小课题、小考察、小智能、小制作、小影视)。8月底启动区市级科技创新大赛作品选拔与打磨,9月中旬组织优秀作品参与开幕式展示及答辩。

我校的第八届校园科技节,我们组的设想是让全校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验到科学的魅力。并且尝试将教材中STEM实践类作业作为比赛项目,既完成了课程学习目标,又能以比赛的形式作为作业评价反馈,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印象更深刻,同时也给孩子们的作业进行了减负。因此我们申报了每个年级一个科学比赛活动,利用科学课在各个班级进行初赛,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然后每个班选出5-6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决赛。拟定比赛项目:一年级树叶粘贴画;二年级环保小火车”“做一顶帽子;三年级翻滚吧,过山车”“做热气球;四年级自制小乐器;五年级自制计时水钟”“潜望镜;六年级自制塔台同时各个年级根据年龄特点和能力,自愿报名参加科学小论文、科学小发明以及科学趣味视频录制比赛,这些所有比赛的优秀作品将选拔出来进行打磨,便于后期闭幕式进行展演以及参加下一届区级科技节比赛。

2. 以社团为延伸,拓宽科学视野

为确保将科学社团课程精细化管理,做出特色,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与社团主题课程相结合进行开展,优化探自然科学社团,聚焦双流本土动植物研究,每月开展1次户外观察,收集过程性资料,指导学生整理成果、撰写报告,1月举办社团成果展。  在主题活动课程中,我们将更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序列化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中,讨论交流、产生思维碰撞、积累经验,为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比赛做好准备,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组织学生参加四川省自然观察季活动以及2025年成都市科学创新实践主题活动筑梦小屋”---房子的调查、研究、设计与建造活动。

(四)优化评价与保障,夯实教学支撑体系

1.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一、二年级采用活动手册+奖章记录,三至六年级增加实验操作评分表,记录探究过程中的合作、创新等表现。

学期评价:三至六年级按期末测试(40%+实验操作(40%+平时表现(20%核算成绩;一、二年级以实践成果+课堂参与为主,弱化书面测试。

2. 强化资源与安全保障

与科技馆建立合作,每学期组织1-2次研学活动,争取流动科技馆进校园1次。定期检查实验室器材,更新危险实验品管理台账,11月开展实验安全演练,确保实践活动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