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馨园 > 科学 > 新闻内页

笃定前行研教学,行稳致远共成长 ——2023—2024学年度上期科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日期:2024-01-15] 作者:admin9 次浏览 [字体: ]

笃定前行研教学,行稳致远共成长

——20232024学年度上期科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教研组长     余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忙碌的一学期结束了。 “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是我们科学教研组一贯奉行的原则。我们教研组专业上追求真理,教学上认真落实每一个实验,实实在在的完成每个任务。一切的行动都聚焦素养的发展,既促进教师素养的发展,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是我们工作一切的核心。本学期科学组一直秉承这个原则开展工作,做了一些卓有实效的事。

一.博观而约取--教研篇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一起走得更远。每周的大教研让我们聚到一起,一起思考,交流、碰撞,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感受到成长的幸福。教研活动的内容决定着老师们业务水平发展的方向,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本学期科学组共举行校本教研活动21次。教研活动主题主要包括:公开课、赛课内容研讨;课标、教材解读;科学社团主题活动学习;小课题研究相关理论学习;各级各类比赛活动研讨交流;科学学科教学相关政策解读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等。

(一)共研新课标,紧跟大单元教学

1.定目标   明方向

开学第一周大教研,我们科学组首先根据学校各处室的工作计划,结合小学科学六个年级新学期的学习主题,我们确定了本学期教研的主题内容,每位教师依据主题内容确定了一到两节的展示课,自主选择展示课的时间与内容。具体明确的教研计划让工作有条不紊的扎实开展。

2.主题学  解内涵

本学期,我们组开展了“培素养打基础,提能力会探究--科学课标教材解读”的主题教研活动。我们分板块、分年级对2022版科学新课标和1-6年级的新教材进行了深入解读。在教研中,我们把2017版课标与2022版课标进行了分析对比,分学段将新课标中四大核心素养进行重点解读,总结出了新课标的四大特点:素养立意,实现科学育人;注重综合,培养迁移能力;强调进阶,配合学生发展;思维探究,促进深度学习。20239192021日,我们全组人员在棠小南区参加1-6年级的课标教材解读活动,认真学习各个学校解读得详细、全面的闪光点。其中,9月19日,余丽老师和艾丽沙老师在全区作了主题为“培素养打基础,提能力会探究--科学一年级上册课标教材解读”主题分享,受到了教研员以及全区科学老师的高度赞扬。

(二)共研生态课,探索微课题教学

     在我校生态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我校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和谐共生、多元发展的课堂以及科学学科特点,《“生态课堂”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研究-以小学高段科学微课题开发与实施为例》课题重点研究如何挖掘科学教材探究活动中适合开发成微课题的内容,根据内容特点创设微课题探究任务,采用适当的手段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为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及探索的方向以及如何抓住微课题教学中学生生成的闪光点,培养学生思维,把握学生迁移,诱发主动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有创造性的生成,能逐步建立学科知识的连接点,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还应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在主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分享能力的发展,形成小学生态课堂中独具特色的微课题探究活动。本学期,我们组认真开展了间周一次的小课题研讨交流学习,我们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生态课堂的内涵、特征、要素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微课题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微课题方案的模版设计等。截至目前,我们组已确定了微课题方案的模版设计,已分小组初步完成了五六年级上册36个专题的微课题设计。

(三)共研单元作业设计,落实“双减”要求

为贯彻落实“双减”工作要求,科学组围绕“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和布置”开展了系列化的专题教研活动,老师们交流作业设计方案。采用个性化布置的方式,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及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和课后分层作业,并在班级、校内进行优秀作业展示,给学生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营造力争向上的学习氛围。寒暑假,我们就利用美篇制作一个长周期的实践性作业。

我们全组老师一起参与了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我们工作坊负责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的作业设计。《天气》单元作业设计,基于“关注每天的天气变化”这一主题,设计了本单元的“单元长程作业——制作我的天气日历”。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鼓励学生长期坚持观测、记录天气,使学生能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对天气现象的研究产生好奇心和热情,在活动中提升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我们完成的作业设计得到了区教研员周老师的肯定,现以推荐到省平台进行了上传。

单元作业整体实施效果:在持续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随着学习课程的推进,学生对天气观测数据的丰富,学生在天气日历里记录天气变化的内容更加丰满,同时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对日历的版面设计也各具特色,学生已经不认为这是一项作业了,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本次科学长程作业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课标为基准、立足教材拓展创新,结合学校特色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持续的科学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耐心与坚持,特殊的发现勾起了探究欲望,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设计“长作业”过程中教师也在悄悄的发生着转变,不仅要在课内完成知识传授,还要让作业变成课程实施的一部分,根据作业情况调整教研策略,提升课堂质量。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课标精神,然后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特别是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尽可能的设计满足学生的不同梯度和不同难度要求的作业,学生也有更多的自主权。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作业难度,可以说作业内涵、形式的充实不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也能与课堂产生“化学反应”,倒逼教师不断提升教研水平。

新的政策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作业内涵,重构作业体系,让它成为撬动教学质量、推动学生成长的有力杠杆。如何科学设计作业,让作业在“减量”的同时“提质”,成为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最佳载体,成为经纬教师们重要的教学实践。思想引领行动,行动践行思想。教师们聚焦“双减”,深化课改,不断提升作业设计能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赋能。

二、厚积而薄发--教学篇

(一)备课,行之有效

     本学期,科学组继续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每位教师提前钻研教材,吃透重难点,由主备教师进行首备,并能提出重难点和突破方法,其他组员质疑、补充、完善,大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疑难,分享教学智慧,培养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二)“教”途有光,共同成长

10月28日,杨荟民老师在双流区作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探索》专题讲座。

11月,我们组推荐李雅颖、艾丽沙、杨荟民三位老师参加了由双流区教育局主办的“2023 年双流区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在科学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磨课、PPT、教学设计、教学具等准备,在全组老师的努力下,这三节实验说课顺利录制且效果良好,其中,李雅颖老师的《仰望天空》、艾丽沙老师的《产生气体的变化》,杨荟民老师的《月相变化的规律》均荣获双流区“二等奖”。这三节实验课体现了教材的“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的教学环节要求,以层层递进的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的思维推进,展开深度学习,在经历问题、探索、交流、结论的合作学习过程中达成概念建构、观念形成、思维提升、能力拓展、合作养成、兴趣增进等育人成效,有效落实小学科学四个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

11月24日,余丽老师代表双流区参加了“成都市第十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大赛 ”。抽到的赛课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心脏和血液》,全组老师一起深挖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及核心素养,用好教师教学参考书,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有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重点围绕课标中的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进行设计,并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以问题链为线索贯穿教学过程。整节课的设计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最终本课取得了成都市“一等奖”的好成绩。

11月28日,在新教师实训活动中,刘畅老师的“不同材料的餐具”一课,得到了教研员及区中心组成员老师的高度赞扬,并且教研员将本课推荐参加优秀课例评选活动。

12月1日,双流区中小学综合实践“跨学科小课题研究”首届开题评审会在我校举行,我们组艾丽沙老师作了主题为《低碳校园的建设与实践研究—青葵园低碳浇水系统》的开题报告,李雅颖老师作了主题为《白河沿岸植物培育研究—白河边坡桂花树培育研究》的开题报告。

12月7日, 新课标下科学思维提升策略研究——双流区小学科学、初中物理融合教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李雅颖老师带领我校6.1班的孩子上了一节区级教研课《电磁铁》,得到了双流区初中物理教研员韩军以及小学科学教研员周玉以及参会老师的高度赞扬与肯定。

本学期,我们全组老师一起积极参与了3年一次的“成都市小学科学教学成果评选活动”。我们共提供了优秀教学案例8篇,论文4篇,课件3个,微课1个,小专题研究2篇均获得了市级一二三等奖。

科学组的每位老师都非常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献课”机会,我们对课型、年段进行了划分,通过献课活动展现了科学课不同年段和课型的上课模式,但每一堂课都体现了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问题解决式教学,核心问题的聚焦,有依据的猜测,全身心倾听的姿态,学生习惯的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完整语言的表达,有依据得出结论等等。课虽仍有瑕疵,但瑕不掩瑜。

(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锤炼科学教学内功

教师的内功不断提高来源于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是每个人应具有的学习精神。科学组结合市区级教研,继续专题教育,课题研究,公开课,人人献课,讲座等活动平台学习,提倡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专业杂志等途径学习专业知识。
      
本学期我组共参加区级教研活动10次,市级教研活动2次,全国科学名师线上教研活动3次。教研活动力求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收获,主题引领,教研融合。并且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中,每个老师都认真参与了听评课环节,积极发言,展示附小科学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

10月25日至10月27日,我组艾丽沙老师、李雅颖老师和赵亚杰老师在四川师范大学参加了成都市双流区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教师专题培训班学习。

12月19-22日,杨荟民老师去重庆参加了“2023年川渝地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组织工作者及骨干科技教师培训”。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不可否认,纵使科技发达如今,我们依然深受时空的局限,我们依然囿于自我经验。而阅读帮我们在习以为常的教育思维中打开教育教学认知的天窗,去认识不同的人,去发现迥异的世界,以便更透彻地认识万事万物和全角度地教导学生。在学期初教研组制定阅读计划,共同订阅了全国科学优秀杂志《科学课》并进行了读书笔记记录与分享。

科学无处不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学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的进步,科学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核心素养内涵”的概念,这一概念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本学期全组科学老师作为主编编写了1-6年级上下册共12本《小学生科学素养绘本》中的新增板块内容,即“科学加油站”,介绍了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事迹,旨在让小学生以其为榜样,从小树立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观念。本丛书以科学为基点,以素养为核心,以绘本为表现形式,并围绕核心素养内涵的四个方面编写而成,并由四川教育出版社进行出版。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活动篇

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实践活动中,能综合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能在活动中学以致用。本学期,我们科学组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的选修课,有科技爱好者参与的科学社团课、科学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区市级科技创新大赛”,还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四川省自然观察季”和“第六届校园科技节”以及科学课中STEM活动。

(一)选修课

关于选修课程,本学期我们已经梳理了一二年级的趣味科学小实验教学设计15个;三四年级的科学小制作教学设计25个;五六年级科技小发明教学设计30个,在假期装订成册,每位科学老师都有一本。选修课的素材有来自科学教材的内容拓展,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探究,有来自网络的创新实验,内容涉及广泛。

二)科学社团实践活动课

本学期,为确保将科学社团课程精细化管理,做出特色,我们将科学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与社团主题课程相结合进行开展。本学期开展的主题活动有:

1.  余丽老师和李雅颖老师带领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孩子们开展了《桂花香里探桂花》系列探究活动,探究过程分为了五个阶段:寻-桂花源,解-桂花秘,品-桂花味,留-桂花美,结-桂花果。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桂花植物标本与AB滴胶相结合,做成了滴胶杯垫,参与了元旦科技义卖活动。

2.  艾丽沙老师和赵亚杰老师带领三年级的孩子们开展了《探秘蚕桑世界》系列探究活动。在10月底向香港友好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展示了“自制蚕丝手工皂”课,孩子们将制作好的蚕丝手工皂送给了参观的老师,得到了一致好评。

3.  杨荟民老师带领三四五年级开展了《白河生物多样性研究——为锹甲寻找一个家》系列探究活动。

在主题活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序列化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中,讨论交流、产生思维碰撞、积累经验,为各类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比赛做好准备,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校园科技节

对于我校的“第六届校园科技节”,我们组尝试将教材中STEM实践类作业作为比赛项目,既完成了课程学习目标,又能以比赛的形式作为作业评价反馈,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印象更深刻,同时也给孩子们的作业进行了减负。因此我们每个年级申报了一个科学比赛活动,利用科学课在各个班级进行初赛,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然后每个班选出5-6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决赛。具体的比赛项目有:一年级“纸蛙跳远”和“树叶粘贴画”比赛;二年级“环保动力小火车”;三年级“翻滚吧,过山车”比赛和“自制天气日历”比赛;四年级“自制小乐器”比赛;五年级“自制摆钟”和“自制潜望镜”比赛;六年级“自制地球模型”比赛。

(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关于区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们是利用科学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以及暑假作业,以“参与、合作、创新、成长”为主题,指导学生用心发现身边有意义的人和事,提出富有创意的“五小”作品,主要包括小课题、小考察、小智能、小制作、小影视等。鼓励各个年级的学生根据年龄特点和能力,自愿报名参加比赛。从7月底开始,我们组的全体教师就一直在对参赛作品进行选拔、打磨,我们组共申报了区级科技作品59项,其中科技小制作11个,科技辅导员方案3篇,科学影像45个,亲子模型搭建1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在10月中旬的科技比赛结果公布中,我们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共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27个,;亲子模型搭建获得1个一等奖,1个最佳设计奖。专项奖共4份,其中科学探索进步奖2份,科协英才奖2份。最后还有4项作品被推选市级科创大赛。其中有1个市级二等奖,3个市级三等奖。科技比赛活动给孩子创设了一个展示和了解自我的机会,让孩子做一个阳光自信,实践创新的附小少年。

(五)四川省自然观察季

     “2023四川第二届自然观察季”,自从3月30日启动征集以来,截止9月1日共收到来自省内多个城市学生的上万幅作品。经过由博物、生态、自然教育等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两轮评选,对收到的“自然笔记、自然手作、生态摄影”三类作品分别从真实性、科学性、价值性、文学性、艺术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审,共评选出122个获奖作品。我校学生在本次活动中,共有26个学生作品获奖(相比去年增加了12个),其中2.6班张宸祺获得了自然手作“一等奖”,3.6班张允茜获得“二等奖”。希望我们明年再接再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用心感知、发现自然之美。


(六)斜拉桥设计与制造比赛

为了进一步发挥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231012日,由区教育局主办的2023年小学生科学创新实践主题活动在棠湖小学(南区)举行。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常利梅、丛禄博士,区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区教科院小学科学教研员周玉出席活动,全区48所小学的科学教师和99名参赛学生参与了本次活动。代表我校参赛的王婧瑶、尹子文、胡家睿三位同学现场赛造的“锐不可当立格桥”在外观效果、设计讲解、承重测试,三个维度的总分荣获双流区一等奖;由李雅颖、余丽、杨荟民三位教师制作的作品“五湖四海之桥的前世今生”,在创意设计、现场讲解,两个维度的总分荣获双流区一等奖,同时我校也荣获了优秀组织奖。

四、长风破浪会有时--展望篇

   千帆过尽,向新而行。展望2024,在新的一学期里我们科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将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努力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科学教研永无止境,我们将继续迎光而行,携手并进。下学期,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1. 成立“智囊团”,齐心协力备战“学科大比武”赛课活动,争取取得好成绩;

2.提前制定教研计划,扎实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继续完善科学“资源库”的建设。

3.阅读科学教育相关的书籍,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习培训活动以及积极申报各类公开课、赛课、讲座等锻炼机会。

3.继续规范化、序列化开展科学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科学社团课。提前为2024年的青少年科创大赛做准备,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努力提升作品的质量。

4.多总结与反思,努力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加强科研论文的撰写。

“众人划桨开大船”,谢谢学校为我们搭建平台,给我们提供了安全温暖有动力十足的船;谢谢各位领导的耐心引领,给我们提供了乘风破浪有指引方向的帆和桨;感恩科学组小伙伴们的无私付出和不懈努力,让这艘船不惧风霜。可能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但相信我们一群人的结伴而行,不懈努力,也一定会收获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