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3-08] | 作者:余丽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生本课堂”侃教学内客定位开始
时下,“生本课堂”教学理 念深入一线教师人心:还课堂 于学生,让学生亲历学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思考,自主质疑,自 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等等。这 固然令人欣喜。然而,透过这些 现象,教师们是否想过,我们在 实践“生本课堂”过程中,是不 是仅仅停留在了“怎么教(怎么 学)”的层面。也就是说,在教师 制定了教学内容,预设了教学 目标,甚至设计了教学话题的 前提下,再演绎所谓的“让学”。 这无疑是虚假的“生本课堂”。
不妨借助王荣生教授的观 点,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什么” 比“怎么教”更为重要。只有教 的内容是正确的,才有教学方 法选择优劣的问题,才有课堂 教学效度的可能。“教什么”即 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内容,顾 名思义,也就是教师“教”和学 生“学”的内容,教师的“教”必 须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内 容,从“生本课堂”视角来说,就 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教学(学习)内容决定了教 学(学习)方向(目标),决定了 教学(学习)方法,其正确定位 在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
通常,制约、影响、决定着 语文教学内容的因素有哪些 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文 本;课程标准制订的年段教学 目标;教材规定的单元训练目 标;教师(教师教学的个性及智 慧);学生。在这五个因素当中, 文本是依托,课程标准及单元 训练目标是参照,教师是媒介, 而学生无疑是教学内容定位的 根本。无论文本、年段教学目 标、单元训练目标、教师,“生本 课堂”教学的终极指向是为学 生而教,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 教师只有在充分依托学生、研 究学生、考虑学生的基础上,才 能立足“学生”,围绕学生的 “学”展开文本解读,思考目标 定位,才能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更为有效地学,张扬教师个性, 彰显教师智慧,确保有效教学。 反之,如果教师在定位教学内 容时,对学生的学不作仔细分 析、精确研究,不去充分考虑学 生学习这篇文本的真实需求和 实际学力,仅仅是想当然地去 设定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从 教学内容的选择、定位上已丧 失了“生本”,又怎么能在具体 的课堂教学实施中体现“生本” 呢? 一言以蔽之,这样的“生本 课堂”,实质上早已烙下了“文 本课堂”、“标本课堂”、“师本课 堂”的印迹。真正的“生本课 堂”,必须从教学内容的定位开 始。
一、关注学生的“现在视 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面对文本,学生不可能是 零起点,有些文本可能是学生 早已耳熟能详的,文本中的有 些内容,学生通过预习、自学, 完全可以自己去读懂,去理解 掌握。教师在定位教学内容时, 就要作有针对性的调整。
以教学古诗《游子吟》为 例,《游子吟》是中国人提及“母 亲”就会想起的第一首唐诗,学 生可能在幼儿园甚至更早时, 就能流利背诵了。如果教师在 定位教学内容时,还是按照古 诗教学的常规做法,先请学生 :读正确诗句,再让学生读流利, :然后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或 :者在理解诗句时,仍然是逐字、 :逐词、逐句地讲解分析,可以预 :见,这样的教学内容势必让学 :生兴致索然。如此教学显然是 :无效的。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视 :野”一学生不知道的是什么? : 阅读是一种“视界融合”,
:.而这种“融合”对于学生而言, :不应该是“平视”,必然存在着 一定的提升。学习必须让学生 :有一种发现之感,这样他们才 :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定位 教学内容时,教师必须考虑教 学的“张力”,考虑学生“前结 构”与文本存在的距离,并且通 过教学去缩短、消除这种距离 感。让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陌 生化”,充满着对学生的吸引, 能确保教学的“磁场”感。
那么,教师在教学内容的 定位上就要充分考虑,对于这 篇文本,学生还不知道的是什 么? 一一罗列出来,再进行筛 选:在学生还不知道的关于这 篇文本的内容当中,哪些内容 是必须让他们知道的,哪些是 对他们进一步学习文本、提高 学习品质和效度起重要作用 的。在这样思考、调查、研究、分 析的基础上,再重新定位教学的重点内容。
同样以《游子吟》为例。学 生可能已经熟知诗句,也基本 上知道这是一首颂扬“母爱”的 唐诗。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定还 有他们并不知道的、而对于提 升他们对这首诗的认识境界又 必须知道的知识,这自然是重 要的教学内容了。比如,“临行 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不 知道的是,诗句看上去通俗易 懂,实乃蕴含着一项重要的传 统习俗。古时民间有一种风俗, 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 为出门人做衣服,针脚做得越 细密,出门人归来得就越早,所 以临行要“密密缝”。知道了这 一习俗后,学生对于“临行密密 缝” 一句的理解才会由字面转 化为画面,才会实现由语象到 物象、意象,再到意境的提升, 对于这两句的理解也由肤浅的 字面意思上升到深刻的镜头聚 焦,逐渐领悟文字背后的情感、 情味、情韵。
三、关注学生的"期待视 野,,一学生最难(最想)知道 的是什么?
教师在定位一篇文本的重 点教学内容时,必须从学生角度 来思考。其一,学生学习本文的 难点是什么?其二,学生的学习 需求,或者说,学生学习的“最 近发展区”是什么?学生最想知 道的是什么?教师在充分了解、 调查的基础上,找到两者的交 叉点,这就是重点教学内容。
《游子吟》中,“谁言寸草 心,报得三春晖”所包含的诗人 的情感和生命的哲理是学生最 难理解的,也不可能仅凭他们 的学力去作深刻、精确理解。此 两句诗的字里行间,除了孟郊 感恩母亲之外,包含更多的是 他内心的负疚和不安。学习古 诗,有时候要“知人论诗”。不去 了解孟郊,又怎么会读懂他的 诗句呢?教学时就必须将最后 两句诗作为全诗教学的最难的 内容来定位,通过拓展、补充 (补充孟郊写的另外两首诗《游 子》《远游》,补充孟郊的身世和 艰辛的人生经历),让学生知 道,苦吟诗人孟郊家境贫寒,他 赴长安应试,屡试不中,常年漂 泊在外,直到四十六岁时才中 了进士,五十岁时才得到深阳 县尉这样的一个小官职。身在 异乡漂泊,心系故园老母。那件 母亲临行密密缝制的衣服,虽 然破了又破,但终究是舍不得 抛弃,只因那密密的针脚和长 长的针线,都在诉说着母亲无 言的思念。这思念也化作了屡 败屡考的无尽动力——为回报 母亲而应试。终于有了稳定的 职位和俸禄,终于可以把母亲 接来,可以好好地报答、尽孝 了。在去迎接母亲的途中,百感 交集,无法控制,终于流淌成诗 六行。
这都是教学中必须告诉 学生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教学 内容定位,充分考虑了学生的 学习需求,确保了教学的针对 性和有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拾级而上,逐渐发现文本的 妙处,时时充满着惊喜。
当然,对于如何更好地实 现“教学内容生本”,我们可能 还要作深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比如:如何更好地在教学前期 研究学生,通过更为有效的手 段,更精确地了解学情;如何将 研究学生、钻研文本和教师个 人教学智慧、个性以及课程标 准制定的年段教学目标和教材 中的单元训练目标五者之间进 行合理、有机的融合,制定适宜 的教学内容,寻求教学的优化, 实现有效教学和生本课堂的和 谐统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