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馨园 > 教师风采 > 新闻内页

解密汉字,窥见智慧 ——记双中实验校附小丁洁老师

[日期:2019-06-24] 作者:综合办公室 李桃 次浏览 [字体: ]

       丁洁,女,出生于199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二级语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的三年里坚持初心,追求教育理想。在我校生态教育理念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施中,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挖掘孩子创造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花开七彩,尽情绽放”!

小学阶段是识字的起点,如何能在孩子打开汉字这扇门的开始,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突破识字难点,同时渗透进中国文化?在大学期间丁老师就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找到了以汉字学指导识字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思路。为此丁老师一直坚持进行了相关的的学习和探究,思考如何能把汉字学的合适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与教学进行恰到好处的结合和促进。在研究中,丁老师欣喜地发现原来汉字学的渗透早已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开始推进。它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探讨和提法,而是深刻地灌入到小学的教材中。比如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教材的第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字与画”,且这一单元的象形字是基本的构字部件,是演变成合体字的基本部首。掌握好这些汉字必然能为后面新字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小朋友们打开小学语文学习的那扇门起,就力图带领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浸透中感受识字趣味,开启语文学习的奇妙之旅。同时,在第二册到第四册教材中,基本上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一到两个单元的《丁丁冬冬学识字》,将汉字学知识与小学低段识字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这套教材给了我一个支点,也给我一个目标和决心。

在整个大四期间,丁老师继续深入进行学习和思考如何将汉字学和小学识字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并完成了我的毕业论文《汉字学在小学识字教学的应用探究》。

在择业时,双中实验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深地吸引了丁老师。它日趋成熟的课程改革体系一定能支持她,将兴趣和探究深入下去。于是,从踏上工作岗位开始,她就致力于实践和探究。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一年级,她要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课程内容的选择。汉字学的内容很多,结合小学生的学情特点和目标要求,要对内容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取舍调控。她一直铭记不能为了用汉字学的知识而用,而是要用用得上的,用得好的。本着对学生的学习能真正进行促进而不是又一负担的增加。所以在一二年级,《丁丁冬冬学识字》单元是她集中精力传授相关知识的的主要阵地,除此之外,就是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找到可以切入的点,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与此同时,她也从未停止相关的研究探索,20166月,她所写论文《以汉字学为指导的小学识字教学研究》荣获成都市课改论文一等奖。

到了三年级,也就是20189月,学校开始全面铺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和常态实施。学校领导也非常看重她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鼓励她把这个想法继续深入实施下去,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班上的学生前期已经有了一定的渗透和基础。同时,她也发现孩子们在识字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困境。比如怎么记住这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怎么区分易混淆的字......其实老师们也许会说有字典词典啊。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字典对于他们更多时候是:质地轻薄,内容齐全,但就是都记不住啊,甚至还看不懂啊!所以字典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时候是工具。而这些困境很大一部分可以从字源上找到出口。

在此基础上,丁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小组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周期:一学年为一个周期,计划是三个周期。同时在课题探究过程,适时进行成果汇报展示,提炼方法和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指导下一阶段的探究。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组织实施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年级的铺垫渗透,以及字源识字在教学中的不断运用。在查字典方法逐渐掌握的基础上学习如何阅读一些简单的汉字学知识的书籍,如《汉字演变五百例》。

1、学生选题,成立子课题组,设计初步方案。

环节1:课题生成。老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作为老师,我将我在研究过程中选取的有价值的点进行一种情境创设和引导,从而生发出课题。比如老师们在听汇报的过程,可能发现第三个子课题:“稀”“稠”从禾旁原因的探究,小组在汇报的时候没有阐明课题生成的原因。其实这个点就是我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觉得这两个字的字源很有意思,想引导孩子们探究。但是课题在生成的过程,一开始不是很顺利。第一次我是在学完《称象》那一课,请孩子们列举你还知道哪些禾字旁的字,但是学生的知识经验还是没有达到,他们都没有列举到“稀”和“稠”。于是这一次的课题没有生成。于是第二次,我又创设了早上吃稀饭故事,孩子才顺势接上了的,从而才产生了这个课题。这次汇报的其它几个课题,都是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觉得感兴趣的,有疑问,觉得困难的地方进行了一个归类和收集。每一次当孩子们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以后,首先要提出来,全班同学共同探讨,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大家都觉得有探究价值的基础上再生产课题。

环节2:学生成立子课题组,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根据不同的选题方向,成立子课题小组,选出组长,安排组员分工。由学生自愿组成子课题组也可适当加入教师安排。

学生小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问咨询等方式,收集与子课题相关的资料,在初步讨论的基础上,从子课题中提出一个重点问题,并进行预测和猜想。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初步的实施方案。以“未和木的关系探究”为例,首先小组成员在老师的引导下复习了之前学过的“本”和“末”这两个指事字。接着,小组成员讨论“本”、“末”、“未”这三个字的异同,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3.实施子课题的研究活动

环节1:学习课题研究方法。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科研方法的指导,而科研方法也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汉字的小秘密》探究活动中,主要以文献查阅、实地考察和访问咨询为主。

环节2:学生子课题组开展研究活动。学生进入子课题研究活动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育观念的部分。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自立和勇于实践地精神。同时,由于学生都还只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探究能力还处于婴幼儿阶段,所以很多时候老师都是一步一指导,深入到每个课题探究活动中并参与讨论,给予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启发学生更深入地发现问题。

以“稀和稠从禾旁原因的探究”为例,孩子们在实施完第一阶段的方案——查字典。他们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疑惑。找到我以后,我就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指明一个方向——可以去种植园找答案。接着同学们是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在种植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老师进行了一个间接的引导——回顾他们的凤仙花种植过程。又以“四的来源探究”为例。当孩子们找到了四的来源以后,我继续启发孩子深入发现问题——现在表示四的汉字是哪一个字呢?

环节3.成果整理。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的收获进行梳理,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创意物化。

4.探究结果的展示汇报

课题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收获进行分享交流。在汇报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反思,适时点拨,纵深思考,指导下一阶段的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