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馨园 > 教师风采 > 新闻内页

余丽老师的读书分享

[日期:2019-04-19] 作者:教科室 余丽 次浏览 [字体: ]

科学课,我们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读《微亦足道——小学科学课堂细节研究》有感


在很多人眼中,科学课就是做做实验,了解科学原理,总结一般规律,可是,每次走进科学课堂,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科学课还能给孩子带来什么直到我看到曾宝俊老师写的《微亦足道——小学科学课堂细节研究》一书,这本书记录了曾宝俊老师从教三十多年在课堂上的点滴微细节、微感受,令我豁然开朗。

给大家一个在美国发生过的一件真实事情。1999年,在爱达荷州一个大型科学展览会上,来自鹰石中学高中生的方案获得了一等奖,他力劝人们签署一份名为《要求严格控制或完全销毁一种氢氧化物》的文件。他的理由如下:

1、这种物质会造成流汗过多和呕吐。

2、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3、在气态时它会造成严重的烫伤。

4、吸入时它会要了你的命。

5、它是腐蚀的帮凶。

6、它会降低汽车的刹车效率。

7、人们在癌症晚期患者的毒瘤里发现了它。

他问了50人是否支持禁止这种物质。43个愿意支持,6人没有表明态度。只有1人知道,这种物质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这个获奖方案的题目是《我们有多容易受骗》。

完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呢?会不会笑着觉得这些人很傻,可是,在当今的社会中,这种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普遍人而言,科学知识比其它两方面可能要重要,但对于科学教师而言,更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秀传统和生命线。否则,长大后的这些孩子们,依然会成为以上故事中的闹笑话者。

《微亦足道》一书中表明:我们不能动摇科学的客观性,但我们应该关注到科学的主观性,在关注科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科学经验,科学思维。

  上学期,我在上《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时,在让引导学生探究哪个容器盛的水多?你有办法怎样去比较时?不少的孩子都是想到找一模一样的容器去好比较,可有一个孩子却说,我把这两瓶的水都一小口一小口的喝,看看哪杯的水最先喝完,哪杯水就少一些。又有一个学生立马站起来说:“老师,我不赞同他的方法。如果他的每一小口时而多时而少的话,那这结果不准确了。”我当时欣喜若狂,懂得思考与质疑就是科学学习迈出的第一步

 

书中还指出我们科学教育到底是培育发现者?还是培养科学家?在三年级科学课,观察土壤里有什么的实验中,教师会提供一块土壤,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记录纸上,一般的学生当即会写出:土壤里有泥土,有石头,有树叶,有蚯蚓……教师让学生汇报的观察到了什么的时候,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有泥土、石头、树叶、蚯蚓……在事情都进行得很顺利的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土壤里还有死人。”全班哄堂大笑,如果你的课堂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回答?是很不高兴的觉得这个学生破坏了你的课堂纪律,还是会给予肯定这个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呢?

我带学生做观察种子萌发的对比实验中,四个杯子的种子条件分别为:1、无水、2装冰箱、3、室外、有适当的水,4、满水浸泡。有个学生每天都在进行观察、记录,一个星期之后,四个杯子种子均没有发芽,她失望的跟我说:“别人都是3号杯子的种子发芽了,可是我的为什么不一样呢?”我告诉她只要如实汇报即可,但还要继续观察这些种子情况,不要轻易结论。又过了几天之后,学生欣喜的发现她的种子发芽了,她说:“3号杯种子能发芽,是因为它有适当的水,而且我想它之所以发芽慢,可能是前阵子温度太低了吧,这几天天气变暖和了,所以就发芽了。”虽然仅仅只是一个小实验,学生从中学会了不要人云亦云,而是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真实。

其实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面对的就是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的“生活世界”,这种与周围世界的直接接触,是每个人最初所接收的教育,它在自然的情景中自然的进行着,是其它一切教育的根源和基础,我们学校的生态教育理念就与之符合。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对这些“生活世界”进行人为的限制扼杀,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就是善于察言观色和揣摩心思的“奴才”。这样,让原本简单的科学,就得越来越功利,这是一件很后怕的事情。所以在科学课堂上要引导孩子们潜心思索,善于观察,敢说敢言这样的科学课,是我一辈子追求的目标。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