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三章声教学设计

[日期:2015-09-28] 作者:物理组 次浏览 [字体: ]

第三章  声

3.1  认识声现象(2课时)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解析:

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难点声波

重难点突破: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发声的条件。通过视频了解声波。

教学准备:

橡皮筋、直尺、音叉、小锤、鼓、粉笔头、自制教具真空铃、酒精灯、火柴、毛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补充、修改

一、新课引入 

初次见面,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曲子《梁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提琴演奏) 

乐音是声音的一部分,同学们对声音有哪些认识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声音的世界,一起科学的认识声现象(板书:声现象)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声速快等)

时间预计1分半

二、新课教学

首先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声音的产生

 [分组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1、分别让橡皮筋、直尺和音叉发出声音(展示每一样器材)

思考:这些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2、用手摸着你的喉咙,感受一下不说话和说话时,手感觉有什么不同?

思考: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的共同特点?

振动:与抖动、晃动不同,物理学中把具有往复运动的这种特点,称为振动。

总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思考:怎样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发声呢?

【演示】拨动琴弦,用手按住琴弦停止发声

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小实验:我们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是否振动。

思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感受到鼓面的振动呢?

物理学中把一些不易观察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为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间接观察或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知识反馈:

1、回想一下小提琴是因为什么振动而发声的呢?

2、蜜蜂发出嗡嗡嗡的声音是由于____的振动 ;海滩上我们能听到汹涌澎湃的波涛声是由于____振动而发声的;吹笛子、小号时是由于____的振动而发出美妙的声音的。        

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

1.橡皮筋发声时在    

2.直尺发声时在      

3.音叉发声时在      

学生回答:手发麻

共同特征:发声体都在振动

学生回答:用手捏住音叉

学生总结得出: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学生回答:鼓面上洒几滴水、放小纸屑、放粉笔头

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声。

过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产生的声音又是以什么形式传播到人耳处的呢?

  先提到水波,在播放声波视频

   问:1、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

2、人是怎样产生听觉的?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能使鼓膜振动,说明鼓膜获得了能量。这种能量是从哪来的呢?

小活动:会跳舞的烛焰

思考:和同学们讨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过渡:有声源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不能直接对话而要靠无线电波互相联系,那么声音的传播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

那我们就一起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活动二: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演示实验:真空不能传声

器材:真空罩、手机、抽气机

随着真空罩内空气越来越少,手机铃声也越来越小,假设把真空罩内空气全部抽完,最后就听不见铃声了。

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推理假设发。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 

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学生回答: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2、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使人产生听觉

学生回答: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

总结: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

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

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 t= 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声速 v=s/t ,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过渡:声音既然是传播的,那就涉及到一个快慢问题,也就是声音有速度。介质有很多种,各种介质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一样。大家首先看课本上声速的定义,然后看一下表格中列出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常温下的传播速度。大家看表格后得出什么结论?

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声速。 

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三、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同学们

四、作业 

导学案对应练习

教学反思

3.2 乐音的三个特征(2课时)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解析:

重点、难点:区分音调和响度。

重难点突破:通过生活中的大量实例让学生体会,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 的实验”,区分音调和响度。

教学准备:

钢锯条、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补充、修改

一、新课引入 

复习提出问题

1  声音产生的原因

2  声音传播的条件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新课教学

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教师演示]: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1/5

最快

最高

伸出1/3

较快

较高

伸出1/2

最低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板书)

老师先引导学生回答,再讲解: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板书)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板书)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物体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

学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学生分组]

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9-20页,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板书)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学生猜想,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2伸出桌外轻轻拨动 (2)将锯条1/2伸出桌外用力拨动 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伸出长度相同。

观察:锯条两次拨动时,振动幅度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发声特点

轻轻拨

声音小

用力拨

声音大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板书)

[教师演示] 敲音叉试验

这个小试验,验证了我们得到的结论。

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板书)。举例:听喇叭广播,远近听声音大小不同。

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声音的两个特性:音调和响度。

[教师演示]用吉他来演示,声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用力拨粗弦──音调低,响度大。

轻轻拨细弦──音调高,响度小。

可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

[学生分组试验]

观察:锯条两次拨动时,振动幅度情况?

让学生注意观察。

讨论:(1)蚊子与黄牛的叫声。(2)1234567(老师唱出音调)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

[教师做]在桌子底下分别敲鼓和音叉,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学生回答后,引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区分开不同的声音的?这是由于音色不同。

三、音色(板书)

1.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又叫音品。(板书)──这是声音特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每一种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都不同呢?

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板书)人也有各自的音色,但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会发生改变。

[学生做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

学生思考

三、小结 

小结本课: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振动频率;响度──振幅;音色──不同发声体。(板书)

四、作业 

导学案对应练习

教学反思

3.3 噪声

3.4 声与现代科技(2课时)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回声和共鸣。 了解混响现象。

2、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3、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文字以及欣赏图片获得生活和自然中回声和共鸣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噪声的来源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3、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观看录像资料,获得有关声知识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回声,共鸣有趣的声现象的介绍,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阅读 “动物与声音”,体会现实世界声音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2、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注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介绍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解析:

重点:回声

难点:共鸣

重难点突破:通过生活中的大量实例让学生体会了解回声和共鸣。

教学准备:

音叉、塑料小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补充、修改

一、新课引入 

由美丽的弋阳圭峰四声谷出现的回声现象,引出回声概念。

学生思考

二、新课教学

一、奇异的声现象

1、回声

回声是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

为什么离障碍物距离近时就感觉不到有回声呢?

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秒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秒,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听见回声需距障碍物至少多远?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莺莺塔等建筑中的声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用音叉演示共鸣现象

如教材中第42页图3-3-5,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弹起。

右边的音叉振动,通过什么传播给左边的音叉?如果是真空,左边的音叉能振动吗?

如果左边换个不同频率的音叉,还能发生此现象吗?

定义: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

学生思考

由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回声现象,并进行解释。

学生思考

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共鸣的故事。列举生活中的共鸣现象。

二、噪声

1.噪声

我们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

例、下列哪些声音是噪声()

A.教室里老师讲课的声音

B.马路上拖拉机行驶的声音

C.火车的鸣笛声

D.公园里悠扬的声音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虽然都是噪声,但它们之间也是有不同级别的,有的强度大,有的却小,我们如何描述噪声的这种差别呢?

3.控制噪声:

由于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  传播过程中  人耳,所以控制噪声的方法也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控制。

例如:你正在学习,但楼下音乐的吵闹声影响了你,你该怎么办呢?

控制噪声的三个方法

1、在          控制  如:摩托车上的消声器;用光信号代替声信号;提高技术,增加金属间的弹性,研制无声合金等。      2、在          控制  如:在公路两植树造林,让树木来减弱噪声;对产生噪声的机器装上隔音罩等。

3、在          控制  如:戴上耳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了解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声与现代科技

1、超声是个多面手

超声波与可听声有一样的传播速度,并遵循反射、折射和绕射等传播规律.但由于频率很高,因此又具有奇特的性质,例如在均匀的介质中定向直线传播;与一般声波相比,它的功率很大等等。利用超声波的这些特性,可以为人类服务。

提出一些问题:声纳能测距的原理是什么?利用声纳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知道什么?需要测出什么?然后利用什么公式进行计算?

根据反射波的强弱可测出被测物的大小和形状.并由此进一步说明教材中图3-5-3的B超的基本原理。

解释超声加湿器。

2、次声本领大

次声波的频率大至为1Hz-20Hz,由于次声的频率很低,因此显示出它种种的特性.最显著的特性是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易被吸收。

解释海洋中的次声以及自然灾害中产生的次声等等。根据教学资源提供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展开。

3、声识别技术介绍

学生观察教材中图3-5-1声纳探测的示意图

学生通过思考复习有关声速的概念以及回声现象后,了解声纳测距、定位的原理。

学生阅读教材,并对次声的应用进行归纳。

三、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重难点

四、作业 

导学案对应练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