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能传授”到“素养培育”——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的转型与深化
[日期:2025-10-08] | 作者:体育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引言: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常被视为“带着学生玩”或“技能训练课”,教学目标往往局限于跑、跳、投等具体技术的掌握。然而,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体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单一的“技能传授”转向全面的“核心素养培育”。
一、 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
体育核心素养并非一个空泛的概念,它包含三个关键维度:
运动能力: 这不仅是掌握专项技能(如篮球投篮、足球射门),更包括体能、战术运用能力以及在真实比赛或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能力。
健康行为: 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健康知识(如营养、安全)、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将健康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体育品德: 涵盖团队合作、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坚韧不拔、正确对待胜负等优良品格。
二、 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一转型?
教学设计情境化: 避免孤立的技术练习。例如,教授传球时,不局限于两人对传,而是设计“3对1抢圈”或小场地比赛,让学生在对抗和协作中理解传球的时机、力量和目的。
知识传授融合化: 在教“耐久跑”时,不仅是让学生跑圈,更要讲解“极点”现象的产生原理与克服方法,教授呼吸技巧与节奏控制,将生理健康知识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氛围品德化: 有意识地在比赛中设置裁判角色,让学生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在团队项目中,引导能力强的学生帮助稍弱的同学,并及时给予表扬,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赛后引导学生与对手握手致意,无论胜负都进行总结反思。
结语:
作为体育教师,我们的使命不再是简单地培养“运动员”,而是通过体育这门课程,培养出身心健康、品格健全、具备终身锻炼意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体育教学价值的升华,也是我们肩负的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