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聚素养,双翼并进促提升 ——记双流区陈国华名师工作室11月11日活动
| [日期:2025-11-11] | 作者:数学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深入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精准把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路径,2025年11月11日下午,基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行为表现指标解读和双流区五项基本功专题研讨”,双流区陈国华名师工作室围绕“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行为表现解读”这一主题,开展了一场聚焦、深入的专题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工作室主持人蒋垚老师主持,全体成员积极参与。活动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表现,请了罗元、罗霞两位骨干教师分别就“逻辑推理”与“空间观念”两大核心素养进行专题解读与案例分享,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聚焦逻辑推理,培育思维之根
罗元老师以《“逻辑推理”素养的行为表现与教学落点》为题,系统梳理了“逻辑推理”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具体体现。他指出,逻辑推理贯穿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全过程,其行为表现不仅体现在几何证明中,更广泛存在于代数运算、规律探究、问题解决等各个环节。
罗元老师结合教学实例,将“逻辑推理”的行为表现细化为四个方面:一是能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二是能根据已知条件和规则进行合理推断(演绎推理);三是能通过类比发现新问题或新方法(类比推理);四是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与结论。他强调,当前教学中学生常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证明过程跳跃、语言表述不清等问题,其根源在于推理过程的体验不足和思维训练的缺失。
为此,罗元老师建议,教学中应创设真实、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情境,如“天平实验”理解等式性质、“拉面问题”探究幂的运算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中经历完整的推理过程。同时,要重视单元整体设计,打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真正实现从“解题”到“思维”的转变。
立足空间观念,发展几何之眼
随后,罗霞老师以《“空间观念”素养的行为表现与教学实践》为题,深入解读了空间观念在初中阶段的内涵与价值。她认为,空间观念不仅是认识图形、理解几何关系的基础,更是发展抽象能力、几何直观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
罗霞老师结合《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实践,将“空间观念”的行为表现归纳为:能根据实物或描述想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与位置关系;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进行图形的分解、组合与变换;能用几何语言准确描述图形特征与运动过程;能在实际问题中建立几何模型并解决问题。
她以“中位线定理”的探究教学为例,展示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剪拼三角形、观察中点连线的特征,从直观感知走向理性认知。她还分享了“浅滩航行”项目式学习案例,让学生在模拟测量与路径规划中,综合运用方位角、三角形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有效提升了空间想象与应用能力。
罗霞老师特别强调,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课内外协同推进。课堂上应多采用实物模型、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等手段增强直观体验;课外可设计“校园测绘”“立体拼搭”“视图绘制”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发展空间思维。
共研共进,赋能专业成长
两位老师的精彩分享引发了全体成员的热烈讨论。大家围绕“如何在代数教学中渗透空间观念”“如何评价学生的推理品质”“如何平衡教学进度与素养培养”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进一步凝聚了“素养为本、学生中心”的教学共识。
活动最后,工作室主持人总结指出,逻辑推理与空间观念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两大支柱,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撑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本次研讨不仅深化了教师对核心素养行为表现的理解,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策略。
未来,双流区陈国华名师工作室将继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课堂教学真问题,通过“共读、共研、共教、共写”等方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质量双提升,为培养具有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不懈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