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平行四边形,磨出数学新高度 ——八年级数学组探索学科育人新路径
[日期:2025-03-31] | 作者:数学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2025年3月31日,在双流立格实验学校的校园里,一堂别具匠心的数学磨课活动引发教育新思考。八年级数学组牟顺成老师以北师大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载体,将数学工具、微课题研究与健全人格培养有机融合,展现了"五育并举"理念在数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课堂以"三角形纸片拼图挑战"拉开帷幕,学生们通过组合相同的三角形纸片,不仅创造出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样化四边形,更在动手实践中完成"具体形象-空间想象-数学抽象"的思维跃迁。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让擅长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等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舞台。正如教务处主任陈国华在评课时指出:"工具化学习打破了数学的抽象壁垒,让知识建构过程可视化,这是培养空间智能与创新思维的有效路径。"
在"平行四边形探秘"微课题环节,教师创新采用"问题链导学+角色分工"模式。每个小组需完成定义猜想、性质验证、实际应用三个研究模块,成员自主认领"探究员""验证官""记录师"等角色。在论证"对边相等"性质时,第二小组经历了三次实验失败,最终通过折纸测量与几何画板验证相结合突破难关。备课组长肖月季评价道:"这种结构化合作模式,既培养批判性思维,更锤炼责任意识——当个体智慧汇入集体目标时,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抗挫能力得到自然生长。"
整堂课构建了"情境浸润-认知冲突-协作建构-迁移创新"的深度学习闭环。在评课研讨中,教学团队达成共识:新时代数学教育应超越解题训练,着眼于通过数学特有的严谨性、系统性培育理性精神。当学生因角度测量误差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适时引导"数学的精确之美";在小组汇报环节,要求"既要论证过程,更要反思不足",这些细节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求真实证的科学态度。
此次磨课活动彰显了学校"学科育人"的深化实践。据教研组透露,后续将建立数学实验工具箱、开发跨学科项目包,通过具身认知促进知识获得与人格发展的同频共振。当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每一节数学课都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