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微课题教学 赋能课堂新生态——生物组蔡晨曦老师分享微课题教学实践感悟
| [日期:2025-11-11] | 作者:生物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11 月 10 日,立格实验学校 “分学科小型课题” 课题组教研会顺利召开。生物组蔡晨曦老师以《尿的形成与排出》第二课时为例,分享了微课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成效,为组内教师搭建了优质的教学交流平台。

蔡老师的分享围绕选题原因、设计思路、活动设计、课堂效果和反思总结五个核心板块展开。选题环节,她立足新课标要求、教材逻辑与学情特点,以 “三问” 分析法明确核心重难点,最终确定 “肾单位处物质变化” 为微课题探究切入点。设计过程中,她采用 “三步策划法”,将知识点转化为两大探究任务,整合多方资源优化教学方案 —— 借鉴资深教师经验、参考学术论文灵感,历经多次磨课完善 “筛粮食” 模拟实验及教具,让抽象的生理过程具象化。

课堂实践中,蔡老师以 “温故引知 — 探究求知 — 拓展验知” 为主线,通过猪八戒卡通形象引入新课,设置小组合作探究、发言展示、组间辩论等多元活动。“筛粮食” 模拟肾小球滤过作用,“归还粮食” 直观呈现肾小管重吸收过程,配合动态视频与精准表格,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课堂上教师讲授仅占 20%,学生发言与活动占比高达 80%,充分体现了 “少教多学” 的微课题理念,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迸发思维火花,课堂氛围活跃高效。
从教学成效来看,课后检测显示 92% 的学生能找出知识应用中的两处以上错误,85% 的学生能科学解释原因,知识迁移效果显著。通过具象化实验,学生对核心知识点记忆深刻,复习阶段能快速通过实验场景关联知识体系,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分享尾声,蔡老师也进行了反思与展望。她提到,实物模拟实验虽直观有效,但精度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可结合虚拟实验进一步优化。同时,她希望将微课题教学融入日常课堂常态,让探究式学习成为师生的习惯,推动学生思维深度拓展。
此次分享聚焦微课题教学的实践创新,为组内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立格实验学校生物组将以此次教研会为契机,持续探索高效课堂模式,深耕教学实践,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