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组蔡晨曦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课题组总结分享课例

[日期:2025-07-04] 作者:生物组 次浏览 [字体: ]

2025年7月3日下午,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学术厅内2024-2025学年度下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暨精品课程建设总结会在此盛大召开。罗晓章副校长、课程与教学处陈国华主任、外事办李征主任、课程与教学处本成军副主任、教科室付兵副主任、招生办主任助理兼综合实践活动总课题组组长龙姿君、综合实践活动各二级子课题组组长和全体组员、学期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的获奖老师代表和新进教师共计70余人,共同回顾一学实践育人成果。本次总结会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课题组组长龙姿君老师主持。

 图片1.png

会议第一项议程,邀请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典型案例老师代表作交流分享。 

生物教研组新教师蔡晨曦作为代表进行了"微"探肾程·实验共研》典型课例分享蔡老师将初中生物《尿液形成》难点转化为惊艳的筛粮实验。她通过三问分析法锁定教学痛点:课标要求理解肾单位结构与功能,教材仅用静态图示呈现过滤机制,而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教具历经三次迭代升级:初版用塑料杯分拣红豆绿豆模拟成分分离,但因操作空间狭小被淘汰;第二版的装置并不符合肾单位的结构特点;最终版创新使用塑料筛漏和透明管道结合进行筛粮,让学生通过分离粮食直观理解滤过作用。课堂结构彻底重构——教师讲授仅占20%,80%时间用于小组合作与自由讨论。当学生激烈争论身体会不会把对人体有用的物质排出体外时,结构与功能观已悄然内化。这位教龄仅1年的教师指出:微课题不仅引导学生通过辩证的分析问题,还成功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教学方式转型。

 图片4.png

会议第二项议程,综合实践活动总课题组组长龙姿君老师对本学期工作予以总结。在此过程中,龙老师既全面回顾了上一学期的丰硕成果,亦对未来工作作出了系统性规划与前瞻性展望。

老师以详实数据铺展实践教育全景图:在课程实施维度,八年级完成武侯祠、都江堰、街子古镇三地研学;完成崇州劳动基地采收果蔬;学科微课人人献课大多数老师达到优秀;白河课题获成都市二等奖,初高中联合培养机制实现突破性落地。

 图片6.png

基地建设取得四大进展:崇州劳动基地一期400亩完成土地流转,投资2.58亿打造劳动实践教育综合体;邀请中国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所冯新瑞副研究员指导课程设计;成立幼儿园至高中全覆盖的基地课程开发课题组。本学期的累累硕果,镌刻着立格人对实践教育的执着求索。当八年级学生用黏土模型验证千年水利智慧,当数学公式在蔬香园的种植日记里生根发芽,当生物教具历经三迭代终使学生争论交流——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明证!

会议第三项议程,罗晓章副校长与课程与教学处陈国华主任对本次总结会展开点评与指导。二位首先对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称各项工作推进顺畅,所获成绩令人振奋。

陈国华主任在点评中盛赞课题组真问题催生真成长的实践路径。针对朱春烨老师的种植课题,他指出:当学生因营养液浓度失误导致烧苗而研究解决方案时,抽象的计算公式转化为生存法则——这是真实情境激发的学习本能。对学生成果被采摘问题,他盛赞情景剧《借瓜贼》 的解决方式:用艺术表达替代指责,彰显文化素养的力量。谈及蔡晨曦老师的生物微课,陈主任对比自身经历:死记硬背的知识终会遗忘,而学生通过筛粮模型亲历肾小球过滤机制,实现了从知识到素养的革命。对于袁丽萍老师团队长久的白河研究,他感慨道:从初中生简易测量到高中生北斗建模,这条'淤泥里的科研长征'印证了真问题的永恒价值。这种用双脚丈量、双手创造、真心投入的学习,正是治愈兴趣缺失的良方。

 图片7.png

罗晓章副校长立足双新课改背景,深刻剖析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他强调该课程在学理层面超越学科边界,直面真实生活问题;在学习方式上践行工学做创的实践路径,与新课标精神高度契合;在素养培育中实现具身性成长,使知识通过亲身体验转化为可迁移能力。当学生在都江堰测量泥沙水流时、在白河分析河道数据时,物理公式与数学建模已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学科素养落地的生动体现。面向未来发展,副校长提出系统化推进策略:首要转变观念,破除挤占学科学习的误解,确立实践与学科并重的双轨育人理念;着力构建小初高贯通的课程体系,避免学段割裂;强化实施过程的精细指导,从方案设计到成果提炼全程把控质量;推动优秀案例向立格范式升华,形成可推广的理论成果。他特别指出:课程的生命力在于教师主观能动性。当每位教师主动成为实践教育的探索者,立格这张教育金名片必将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图片8.png

会议进行至最后一项,罗晓章副校长课程与教学处陈国华主任和外事办李征主任一同走上台前,为本学期在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汇报中斩获佳绩的教师们郑重颁奖,并鼓励大家在即将开启的新学期里,继续怀揣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执着,深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撰稿:黄俊瀚  审稿:龙姿君

 图片10.png